《数字化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doc
PAGE
PAGE1
《数字化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数字化设计技术
课程英文名
DigitalDesignTechnology
双语授课
□是?否
课程代码课程学分
2
总学时数
32(含实践8)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程作品?汇报展示t报告
t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试¨平时作业□其他(可多选)
开课学院
机器人工程学院
开课
系(教研室)
机械制造工程系
面向专业
工科类相关专业
开课学期
第7学期
先修课程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等
后续课程
无
选用教材
许睦旬主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基础(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参考书目
苏春主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殷海丽主编.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例教程(第1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22.
课程资源
无
课程简介
?《数字化设计技术》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技术拓展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建立数字化思维。本课程的任务是逐步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能力,熟悉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坚定自主创新设计、复兴民族工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熟知数字化、智能化、参数化等设计和制造原理,具有运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数字化设计的最新发展及数字化设计在机械工业及相关工业中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
表1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深入了解数字化设计技术,习得机械装置系统数字化相关设计方法等相关知识,结合数字化建模、优化设计、仿真分析等设计手段,深入、有效的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实际问题,培养设计分析能力。具有开拓进取的科技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2
在数字化设计规范下,树立数字化设计意识,能积极开拓自身视野,不断从国家、社会科技创新发展中寻找灵感,培养工程设计及实际分析能力。具有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表2-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机械工程中的控制系统、机械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H】
指标点3.1:能够分析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体现出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M】
指标点12.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课程目标2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表3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
课程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时
1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概述
1.制造业的发展与变革;
2.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概述。
1.拓展阅读:了解机械工业中的数字化设计技术;
2.课后思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应用。
课程目标2
重点: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1.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开拓学生视野,掌握数字化设计制造机理;
2.演示讲授法:能够促进学生强化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认识。
2
2
数字化建模
1.设计方法概述;
2.零件建模;
3.部件装配;
4.自上而下建模。
1.课程预习:了解数字化建模;
2.课后思考:数字化建模的应用;
3.课后作品:结合自选零件,完成建模作品。
课程目标1、2
重点:
1.零件建模;
2.自上而下建模。
1.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数字化建模应用的认知;
2.演示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零部件数字化建模方法。
4
3
智能设计优化
1.衍生设计的概念;
2.衍生式设计的应用
1.课程预习:教材及相关资料;
2.课后思考
衍生式设计的应用;
3.课后作品:
结合衍生式设计方法,完成自拟题目设计作品。
课程目标1
、2
重点:
衍生式设计
1.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衍生式设计应用的认知;
2.演示讲授法:促进学生掌握衍生式设计方法。
4
4
设计表达
1.工程图;
2.效果图;
3.工作原理动画;
4.拆装动画。
1.课程预习:教材及相关资料;
2.课后思考
设计表达形式;
3.课后作品:
结合自选部件,完成相关设计表达作品。
课程目标1
、2
重点:
设计表达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工程实际表达的形式及选择依据;
2.演示讲授法: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