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说课稿2_掌门1对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掌门1对1
-掌门1对1
打折销售说课稿-掌门1对1
一,教材分析
《打折销售》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学期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五节的内容。“一元一次方程”是七年级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学习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打折销售”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题型,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它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节课分为两部分,一元一次方程在打折销售方面的应用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一元一次方程在打折销售方面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的关键是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课时的应用,所以,只要继续沿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教学法“审、寻、设、列、解、验、答”,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这个一般步骤即可。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仅仅十三四岁,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打折销售”一课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将会成为学习的难点,教师必需通过直观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的理解作好铺垫。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形成,所以这节课通过对“打折销售”中数量关系的分析,进一步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对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的又一次锻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成本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归纳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方法
1,采用以启发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给学生学习思路,指点学习方法,让他们溶于课堂,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2,利用教具、多媒体课件,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五,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探究、自主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举例发生在你身边的打折销售活动。
一件商品的自述:我是一件刚刚出厂的金利来衬衫,天虹商场以100元的价格将我买进,并给我贴上了300元的标签。“五一”期间,天虹商场举行了一个“全场六折”的促销活动,一位顾客将我买走。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商家亏本了吗?
所谓打折,就是商品以标价为基础,按一定的比例降价出售,它是商家们的一种促销行为。引出课题。
(二)基本关系探索:
1,基本概念的探索与发现: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进价(成本)、标价(原价)、折扣率、售价、利润、利润率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售价=标价×折扣率
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2,公式变形:(利用电子白板演示公式变形)
折扣率= ,利润= 或利润=
(三)范例讲解:
例1,小明同学在一次调查活动中发现,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这道例题的讲解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读题,讨论,思考题目的已知和未知,考虑思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注意分析和综合两种分析方法的应用,先用分析法由未知找已知,执果索因;再用综合法由已知找未知,由因导果。这样有利用解决学生“不知如何思考”的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例2,一件标价为898元的衣服,他母亲购买时, 售货员说过季甩卖可7.8折卖给她.据知情人士说,就这样商家任然获得利润率为20% .大家算算这件衣服的成本是多少元?原来的利润率是多少?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复杂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必然要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可出示表格,让学生尝试用填写表格的形式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成本原标价折后价折后利润用利润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去发现等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一件夹克按成本价提高50%后标价,后因季节关系按标价的8折销售,每件以60元卖出,这批夹克每件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本题是??本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通过本题的训练使学生灵活的掌握如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问题。
(五)归纳总结:
1、 回顾本节课我们知道了打折销售的相关概念及它们之间的三个等量关系。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