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说课稿1_掌门1对1.doc

发布:2017-04-28约3.7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掌门1对1 -掌门1对1 《打折销售》说课稿-掌门1对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打折销售》是北京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8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实例。本节课取材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打折问题,通过对打折销售中数量关系的分析,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加深理解,又是今后学习其他应用题的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思考、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成本价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归纳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 情感目标: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从具体到抽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宗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问题,归纳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难点:打折销售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思维较依赖于具体直观事物的特点,我选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学生自己编演的小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打折销售中的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成本价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呈现学生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要在数学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 拓展提高 巩固练习 知识到位 课堂小结 知识升华 布置作业 分层落实 让事先排练好的几位学生表演小品。 根据时机边看小品边介绍标价,售价等概念,并提问,问题设计如下: 1.打八折是什么意思? 2.打折问题中标价和售价是何数量关系? 那如果是打七折呢? 3.此物品的成本价是多少? 让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4、老板卖出一件衣服获得利润多少? 给出此问题价格变化流程图: 另一柜台老板看隔壁打折销售生意如此红火,于是也将某物品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出售,每件以224元出售,到底老板一件衣服的利润多少?请同学们帮忙一起算一算。 分析:此时流程图为: 参与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一同讨论。对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抓住等量关系和打折销售中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教师补充、归纳 出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模型化图示(见附表),解释图示。 若一件衣服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出售,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投影个别学生的解答(选有代表性的),给予积极评价,规范其解题格式。 某商品的进价是3000元,标价为4500元,商店要求以利润不低于5%的售价打折出售,最低可以打几折出售此商品? 提醒学生此处商品利润=商品成本×商品利润率,进价可理解为成本价。 如果你是一名商业投资者,通过今天学习的几个和商品打折销售有关的公式,根据市场需要你准备怎样提高你的投资利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何收获?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并概括,补充。 完成课后习题5.8 第1、2题。 2.做一次社会调查,自己编一道实际生活中有关打折销售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作业1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成,而作业2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的。  几个学生表演小品:模拟打折销售,其余学生观看并思考。 可能有学生不清楚,大多数回答就是标价100元此时售价80元。 回答: 商品售价= 商品标价×80% 商品售价= 商品标价×70% 思考计算:成本价提高50%后标价变为300元,成本价是多少? 解:设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得 (1+50%)x=300 x=200(元) 根据: 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商品利润 计算得300×80%-200=40(元) 独立思考后,前后桌四人互相讨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