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小数加减法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7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初步认识。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运算,并理解小数的概念,但可能对小数的位数和进位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到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而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巩固概念。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视觉辅助来学习,有的则偏好动手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可能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小数点位置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计算错误;二是对于小数进位和借位的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三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策略选择不当,难以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针对这些挑战,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教学、反复练习和实际情境的引入来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步骤,确保学生理解基本原理。
-引入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交流不同解题思路,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运用实验法,通过动手操作小数加减法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运算过程的理解。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数加减法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制作教学软件,提供互动练习,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运用实物教具,如小数点贴纸、计数器等,增强学生的操作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小动物过河的动画,提问学生:“如果小动物们需要过河,他们需要多少条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动物的数量,引出小数概念。
3.用时:5分钟
讲授新课:
1.讲解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强调小数点的重要性。
2.通过实例讲解小数加减法的步骤,如先对齐小数点,然后进行加减运算。
3.展示小数进位和借位的例子,解释其原理。
4.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通过多媒体展示小数加减法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6.邀请学生参与互动,提问学生:“如果你有5.2元,想买3.8元的铅笔,你还剩下多少钱?”
7.分析学生答案,强调计算过程中的关键点。
巩固练习:
1.分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练习,每组提供不同难度的小数加减法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邀请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讨论解题思路。
4.分析学生答案,纠正错误,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课堂提问:
1.提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何异同?”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强调小数点位置和进位借位的重要性。
3.提问:“小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4.学生分享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烹饪等。
师生互动环节:
1.教师提问:“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关键点。
3.教师提问:“如果遇到小数点对不齐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4.学生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小数加减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鼓励学生创新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0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购物、烹饪等场景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小数加减法的奥秘》: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小数加减法的原理,以及进位和借位的数学原理,适合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的奥秘。
-《数学家的故事》:通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