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内容,结合六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教材,以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通过课堂讨论、朗读感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力;通过课堂互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然而,由于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了解有限,对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还有待提高。在知识层面,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不多,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尚需加强,尤其是在对鲁迅作品中的讽刺、象征等手法进行深入分析时,往往缺乏深度。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人文精神有待进一步培养。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阅读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此外,由于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如生僻字词、复杂句式等,这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辅助材料:准备与鲁迅先生生平相关的图片、鲁迅作品选段及分析视频,以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工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鲁迅先生生平及作品背景。
4.教学活动:准备分组讨论用的卡片,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了解到的鲁迅先生,如作品、生平等,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学知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及写作背景。
2.举例说明:教师选取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内涵和写作手法。
3.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三、巩固练习(约30分钟)
1.学生活动:教师设计一系列与鲁迅先生作品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指导:在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2.强调重点: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和了解鲁迅先生。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阅读作业:布置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2.写作作业:要求学生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六、拓展活动(约10分钟)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鲁迅先生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鲁迅先生的魅力。
2.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鲁迅先生的纪录片或电影,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七、课后反思(约5分钟)
1.教师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这些作品集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经典短篇小说,是了解鲁迅文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鲁迅先生的研究资料:鲁迅先生的生平传记、评论文章、演讲稿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资料: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思潮、文学运动等,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拓展建议:
-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通过作品中的讽刺、讽刺和象征手法,深入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收集鲁迅先生的照片和手稿,通过视觉和文字的结合,更直观地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和文学创作过程。
-组织学生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