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说课稿说课稿(第二课时).docx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说课稿说课稿(第二课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广告的内容和目的,培养学生辨别广告真实性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理性对待广告,避免受到虚假广告的误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主要内容,本节课将重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广告的特点,理解广告的商业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广告进行客观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媒体素养: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广告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性思维。
2.法律意识:使学生理解广告法律法规,增强遵守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3.消费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其在消费活动中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广告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让学生掌握广告的定义、功能以及常见的广告类型,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以便于识别和理解广告的多样性和目的性。
举例: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广告案例,如食品广告、环保公益广告,让学生辨别并讨论各自的特点和目的。
-广告信息的识别与分析:培养学生对广告信息的敏感度,学会从广告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广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举例:通过分析某个产品的广告,让学生指出广告中的关键信息,如产品功效、价格等,并讨论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教学难点
-广告的诱惑与误导:帮助学生识别广告中的潜在误导性信息,提高其对虚假广告的警觉性,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举例: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虚假广告案例,如夸大产品功效、虚假承诺等,引导学生理解广告可能存在的误导性,并学会如何识别。
-法律法规在广告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广告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举例:通过讲解广告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如《广告法》中对虚假广告的界定和处罚,让学生明白在遇到虚假广告时如何采取法律行动。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结合讲授与案例研究,通过讲解广告的基础知识,同时分析真实广告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针对广告的真实性展开辩论,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广告视频和图片,增强直观感受,辅助学生对广告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安排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广告制作过程,体验广告创意与法规约束,加深对广告行业的认识。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广告案例和《广告法》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预习并理解广告的基本概念和法规。
-设计预习问题:如“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广告是否真实可靠?”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问卷或预习作业,收集学生的预习反馈。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对广告的定义、类型和法规有所了解。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广告的特性和识别真实性的方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答案提交给教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典型的广告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广告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广告的真实性识别方法,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给定广告的真实性,并给出判断依据。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广告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问与讨论: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
举例:在讲解广告真实性识别时,教师展示一个含有虚假信息的广告,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误导性内容。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分析家中常见的广告,并评价其真实性。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一些关于广告法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网站链接和书籍。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分析家中广告,尝试应用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深入了解广告法规。
-反思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举例:学生通过分析电视上的广告,学会了如何判断广告的真实性,并在家庭中分享这些知识。
六、知识点梳理
1.广告的基本概念
-广告的定义:广告是一种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以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特定目的的活动。
-广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