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正确认识广告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docx
9正确认识广告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正确认识广告”这一主题展开,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消费与权益”章节内容相关联,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消费经验,对广告有一定的认知,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法治意识。学生将通过学习,学会辨别广告的真实性,提高对消费信息的判断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提升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理解广告的定义和作用。
-学会识别广告中的真实信息和虚假宣传。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广告的态度,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区分广告的真实性与虚假性,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引导学生识别隐藏在广告中的误导信息。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盲目相信广告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广告背后的商业利益,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广告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诉求,帮助学生理解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或黑板、学生笔记本或纸张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或班级微信群
-信息化资源:广告案例视频、图片素材、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提问学生“你们平时都见过哪些广告?广告有什么作用?”引发学生对广告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关于广告的基本知识,如广告的定义、类型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广告的真实性与虚假性,讲解广告中的修辞手法、情感诉求等。
-举例说明:通过播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广告案例,分析其真实性与虚假性,帮助学生理解广告的奥妙。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广告,分析其目的、手段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从家中或网络上收集一些广告案例,分析其真实性与虚假性,并撰写简短的报告。
-教师指导:巡视指导,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认识广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辨别广告,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收集5个不同类型的广告案例,分析其真实性与虚假性。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广告,避免上当受骗。
3.撰写一篇关于广告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广告的认识和看法。
6.拓展延伸(约5分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如虚假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消费素养。
7.教学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六、知识点梳理
1.广告的定义与作用
-广告的定义:通过媒体传播信息,以引起公众注意、产生兴趣、激发购买欲望的一种宣传方式。
-广告的作用:传递商品或服务信息,促进消费,引导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
2.广告的类型
-按传播媒介划分: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网络广告、户外广告等。
-按内容划分:商品广告、服务广告、公益广告、文化广告等。
3.广告的真实性与虚假性
-真实性广告:内容真实、准确,不夸大其词,不误导消费者。
-虚假性广告:内容虚假、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
4.广告中的修辞手法与情感诉求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对比等,用于增强广告的表达效果。
-情感诉求:通过激发消费者的情感,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5.广告设计与心理策略
-视觉冲击:利用色彩、图像、动画等视觉元素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情感共鸣:通过音乐、故事、场景等情感元素引起消费者共鸣。
-信任建立:通过明星代言、权威认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