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对十六年前母亲遇难经过的回忆,展现了母亲在危险面前对家人的关爱与保护,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讲述的母亲遇难经过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②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③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课文中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在关键时刻对家人的关爱与保护。
②领悟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通过回忆所传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③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类似主题的写作练习。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与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课文作者的简介、相关历史背景等,以及制作PPT用于展示课文重点内容和情感分析。
3.多媒体资源:准备与课文情感表达相关的音乐片段,以及与课文情景相符合的视频剪辑,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境理解。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书写工具,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它为什么让我们难以忘怀?”
-回顾旧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询问学生对课文中情感表达的印象,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本节课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课文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对母亲遇难经过的回忆。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段落,如母亲在遇难前的行为和言语,说明母亲对家人的关爱与保护。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中亲人间的感人故事,讨论如何在写作中表达这种情感。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写出自己对家人的感恩之情,或回忆一个与家人相关的深刻记忆。
-教师指导: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供写作建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家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表达对家人的爱。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人的作文,要求表达真挚的情感,并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写作技巧。
六、知识点梳理
1.课文主题理解: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了作者对母亲遇难经过的回忆,展现了母亲在危险面前对家人的关爱与保护,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生字词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遇难、怀念、保护、危险”等,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课文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4.修辞手法运用: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5.情感表达理解: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内疚等复杂情感。
6.语言风格分析: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包括用词、句式、语气等,理解其简洁、真挚、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7.细节描写欣赏:欣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感受细节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8.写作技巧学习: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情感抒发、场景描绘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9.家庭亲情认识: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亲情的珍贵,学会在生活中珍惜和表达对家人的爱。
10.文化背景了解: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母亲遇难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1.思想教育渗透: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12.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3.写作能力锻炼:通过模仿课文写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14.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在课堂讨论和分享环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15.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会倾听、交流、分享。
七、板书设计
1.课文主题及情感表达
①课文主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②情感表达:怀念、感激、内疚
2.生字词及运用
①生字词:遇难、怀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