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发布:2025-01-13约3.7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深入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领悟作者如何通过对父亲日常生活琐事的描述,展现父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

3.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深入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其内涵和作用,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李大钊的事迹,增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4.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艺术美,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性的文学创作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能够理解较复杂的文本内容;在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解读和鉴赏。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普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对于深度阅读和细致分析文本的训练可能还不足。他们在阅读时往往注重故事情节,而忽视对语言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对课程学习的态度上,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程有较高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较为表面,缺乏深入挖掘的习惯。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发他们对这些内容的兴趣和认同感。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深层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文本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李大钊的生平介绍、革命事迹等,以及课文中的关键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辅助材料,增强教学效果。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合理安排座位,确保学生能够清晰观看投影内容,方便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在你小时候是如何陪伴你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就是通过回忆自己的父亲李大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深沉的父爱吧。”

展示李大钊的图片和革命事迹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李大钊的形象和革命精神。

简短介绍李大钊的基本情况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文内容回顾(10分钟)

目标:让学生回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

过程:

讲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包括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和描写。

详细介绍课文中的关键事件和情感表达,使用板书或PPT展示课文的情感变化。

3.情感分析与讨论(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

过程:

选择课文中的几个关键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情感背景、描写手法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对读者的影响,以及如何从这些描述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父亲形象的特点和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并提出自己的感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情感表达或人物描写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情感或描写的手法、效果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