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教案 .pdf

发布:2025-03-21约1.04万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新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教案--第1页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在整合与比较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对文本的分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

所见》三首诗。本单元是以秋天主题的文章,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得词语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古诗同样的秋景不同的秋情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山行

“石径”、“白云”、“枫林”、“霜叶”构成的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苏轼于宋暂

赠刘景文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的一首送给朋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

夜书所见

本课三首古诗,既要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又要在诵读中积累传承,激发学生学习

古诗的兴趣。

(二)生字的分析

1.识字。“斜”读xig“径、赠、橙”是后鼻音,均为形声字,可以借助声旁表音的规律

认读;“挑”是多音字,在文中读tido,可以结合注释了解意思“用细长的物件逗引”,顺势理解

“挑促织”就是“逗蟋蟀”。部分生字的字形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经一

径”“曾一赠”“浅一残”“登一橙”。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字中,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在左右结构的字

中,“径、赠、橙、挑”等字左窄右宽,“斜、残”两字左右等宽。“橙”右边“登”的上半部分

在要写的字中是第一次出现,左上角不能多点,右上角不能少撇,教学时出示该部件,引导学生

新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教案--第1页

2

新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4古诗三首山行》公开课教案--第2页

书空,并注意观察强化认识,以提高书写正确率。“刘”“斜”的左边部分最后的“捺”都要变成

“点”,右边部分要写得稍长一些。上下结构的字中,“寒、盖、菊”要写得紧凑。

(三)课后习题的分析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做到读有

层次,读有目标。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判断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阅读、交

流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其通过“寒山”“霜叶”“荷尽”“菊残”“萧萧梧叶”等符合时令的典

型景物,发现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山行》中借助注释理解“坐”的意思是“因

为”,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在教学中,遇到不懂的字词时,

引导学生既要借助注释,也要防止生搬硬套,要根据语境对注释中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变通。在

《赠刘景文》中“擎”的注释,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可以知道“擎雨盖”指的是“荷叶”。在

《夜书所见》中“挑”和“促织”均有注释,但在理解时“挑促织”时不能生硬地将两者叠加,而

是理解为“逗蟋蟀”。

【学情分析】

(一)预设学生已有的基础是:

1.识字基础:有一定自主识字能力。“径、赠、橙”是后鼻音,“挑”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