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山行》教案.docx
[名师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通过对山上红叶和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习过一些关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于描写山、水、植物等景物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学会欣赏和体会山水风光之美。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审美鉴赏、文化理解和创新思维。
首先,通过学习《山行》,学生能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中的美景描绘,体会到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其次,通过分析《山行》中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山行》中的美景描绘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古诗,对于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学习过一些关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于描写山、水、植物等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美的景物,并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古代文化背景,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其次,学生可能在写作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学情特点,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美景。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创作自己的诗歌。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教学课件和教案
-学生用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师参考用书
课程平台:
-无特定课程平台要求
信息化资源:
-与课程相关的古诗音频材料
-古诗插图和景物图片
-在线字典或词典(用于查询生僻字词)
教学手段:
-互动式教学(问答、小组讨论等)
-情景模拟(如模拟山行体验)
-写作练习(创作小诗或景物描写)
-小组合作(共同分析诗歌意境、讨论)
-个人反思(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检查多媒体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确保学生用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已发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美丽的古诗《山行》,诗人杜牧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山色的画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那美丽的景色吧!”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山行》,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辅助理解诗句
三、课堂讲解(15分钟)
-讲解诗的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析诗句的意义和描绘的景色,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分小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美感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写作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请学生以《我所喜欢的山水》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学生现场进行写作,可以参考《山行》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方式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学生回家后背诵《山行》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