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docx
4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古诗三首《山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品读《山行》学会运用诗句描绘自然景物。
3.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山行》的诗意,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学会运用诗句描绘景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1.理解诗中意境,特别是对山行路途的描绘和诗人情感的变化。
2.将诗句中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
解决办法:
1.通过朗读、默读、品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自然景物。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同突破理解难点。
4.通过仿写诗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描绘景物的语言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山行景色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运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实施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山行的过程,加深对诗句意境的理解。
4.设计填空游戏,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填写缺失的字词,巩固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5.利用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山水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自然景物。
-提问:你们有没有去过山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绘山行景色的古诗《山行》,一起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朗诵《山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山石、白云、人家等,讨论这些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探讨诗人为何选择这样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首与《山行》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朗读和分享。
-诗歌接龙:教师先朗读一句诗句,学生接下一句,以此类推,检验学生对诗句的记忆。
-仿写练习:让学生根据《山行》的格式,仿写一首描绘家乡景色的诗句。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和总结。
-提醒学生诗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要珍惜并传承。
5.作业布置(5分钟)
-课后背诵《山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
-搜集自己家乡的风景图片或诗歌,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预习下一课的诗歌《望天门山》,提前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古代山水画的欣赏:介绍几幅著名的古代山水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这些画作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景色。
-古诗创作背景介绍:通过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创作灵感,以及当时的文学环境。
-自然景观实地考察:推荐一些适合进行实地考察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森林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诗歌中的意境。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全唐诗》或其他古典文学选本,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观看与诗歌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中国诗词大会》等,感受诗歌的文化底蕴。
-参与学校的文学社团或诗歌朗诵社团,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设计一份以《山行》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山水诗。
-在网上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结合现代生活,创作一些与自然环境保护主题相关的现代山水诗,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意识。
-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将《山行》中的诗句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组织一次户外徒步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体验自然,并将所见所感写入诗歌,加深对《山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