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docx
4《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共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诗文阅读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读古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
3.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其对古诗文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沟通与表达: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达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二年级的古诗文,对古诗文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对古诗文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喜欢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可能更偏向于直观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来帮助理解古诗文。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古诗三首》《山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首先,古诗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古语词和成语。其次,古诗文的意象和意境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和理解。此外,对于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也是学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收集和整理与《古诗三首》《山行》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古诗文学习的环境,如在教室中摆放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装饰品,设置分组讨论区和阅读角,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秋天的风景画,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画面中的景物,如山、树、落叶等。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吗?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秋天是一种怎样的季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古诗,感受一下古人是如何描绘秋天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出示《山行》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物。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古语词的意思,如“寒山”、“石径”、“白云”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诗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诗人为什么要选择寒山、石径、白云等景物来描绘秋天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回答,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交流。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与《山行》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连线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指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原因。
5.课堂提问环节(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如“《山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答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重点和难点。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师提出一个与《山行》相关的拓展问题,如“你们还能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古诗文,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总共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古诗文基本知识:介绍古诗文的概念、形式和特点,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山行》诗的作者和背景: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山行》诗的创作背景。
3.《山行》诗的意象和意境:梳理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