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元日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下册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9古诗三首元日》。该章节包含了对三首古诗的阅读与理解,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出塞》,以及王翰的《凉州词》。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和基本意思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9古诗三首元日》,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古诗知识,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此外,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将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古诗的基本节奏和韵律。然而,对于古诗深层的意境和背后的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9古诗三首元日》这一课时,学生的已有知识将对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然而,对于古诗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部分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古诗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提供互动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在线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春节的气氛音乐,让学生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春节的意义和庆祝方式,引发学生对古诗中描绘春节情景的兴趣。
2.讲授新课(15分钟)
讲解《元日》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领略诗中的节日气氛和作者的情感。
举例说明古诗中的对仗和韵律特点,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诗句中的意境,通过表演、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诗句的理解。
4.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和赏析。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解题思路。
5.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特点。
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更多的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总计用时:30分钟
教学创新点:在师生互动环节,采用表演、绘画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句的意境,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古诗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古诗鉴赏:《登鹳雀楼》、《出塞》、《凉州词》等古诗的鉴赏文章,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