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包括分子、原子的概念、构成、性质和关系等。具体内容包括:分子的定义和特性、原子的定义和特性、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结构、同位素、化学键等。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意识。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学会运用模型解释微观结构,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它们的定义、构成和性质。
②掌握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变化,如分子的分解、原子的重组等。
③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气体的扩散、物质的溶解等。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在化学反应中的动态变化。
②建立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模型,并将其与宏观现象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
③在复杂化学反应中,正确判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过程,如同位素的应用、化学键的形成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
2.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激发学生的思考。
3.实施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变化,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图,直观展示微观世界的奥秘。
2.运用教学软件模拟化学反应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设计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和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花朵的香味弥漫、液体的蒸发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现象的好奇。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分子和原子现象的理解,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5分钟)
-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基础地位。
-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2.分子和原子的性质(5分钟)
-讲解分子的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等,并举例说明。
-分析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层等,展示原子内部结构。
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5分钟)
-讲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如分子的分解、原子的重组等。
-通过实验视频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分子和原子的关系(5分钟)
-分析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在化学反应中的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运用模型解释微观结构,培养科学思维。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分子和原子性质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讨论: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出问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问题解答,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介绍化学在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总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用时约45分钟,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拓展核心素养能力,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分子与原子的结构模型: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分子和原子的三维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的构成。
-化学反应动画:利用动画软件制作化学反应的动态过程,如水的电解、酸碱中和等,增强学生对反应机制的理解。
-原子结构探索游戏:设计互动性强的在线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原子结构,提高学习兴趣。
-分子间作用力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如范德华力、氢键等,加深学生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化学史资料:收集与分子和原子理论发展相关的历史资料,如道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