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松鼠》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课题
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设计
课型
精读引领课
课时
第4~5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借助表格,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通过对比阅读,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借助表格,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分条讲解松鼠。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有关松鼠的具体信息并分条写下来。
2.朗读课文、《中国大百科全书》片段,说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介绍松鼠的外形和课文中对松鼠外形的描述,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借助表格,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分条讲解松鼠。
教学活动
情境导入
花鸟鱼虫,山河百川,柴米油盐……万事万物皆有学问,都值得被记录,被了解。桃李杯《百科大讲堂》开讲啦。为了赢得《百科大讲堂》的入场券,今天我们来到了第二关可爱动物站,挑战做松鼠讲解员。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围绕介绍一种事物展开,所以单元大任务定为:金牌小讲师。
任务一:朗读课文,初识松鼠
活动1:说说你认识的松鼠
1.师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与松鼠有关的资料。
2.小组交流:你对松鼠的了解有多少,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喜欢松鼠的什么特点。
活动2:默读课文,认识布封笔下的松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松鼠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教师相机板书“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欢”)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松鼠的?先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再用关键词语概括。
点拨:
①外形特点:第1自然段;
②活动范围和规律:第2自然段;
③行为特点:第3自然段。
④搭窝:第4自然段;
⑤其他习性: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大家对于松鼠这种啮齿类动物不太熟悉,所以任务一设计主要是认识松鼠。通过交流和点拨认识松鼠。
任务二:
分条梳理,理清脉络
活动: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有关松鼠的具体信息并分条写下来。
松鼠在不同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呢?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松鼠的具体信息。
小组讨论,并尝试分条记录。
小组汇报,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①这些方面是松鼠的主要特点,通过写这些内容,就能把松鼠介绍清楚。
②分别通过几类内容说明松鼠的特点,能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③描写动物要抓住特点,从多角度细致观察。
【设计意图】:抓住松鼠的主要特点,多角度细致观察,每个特点通过好几类内容说明白。
任务三:
对比阅读,品味语言
活动:对比阅读,品味生动语言
1.朗读课后第二题中的第一句话,交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介绍松鼠的外形和课文中对松鼠外形的描述,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语言特别简洁,用词准确、严谨,课文中的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预设2:《中国大百科全书》用了具体的数字介绍松鼠的外形,课文则采用的是抓住特点具体说明的写法。
2.交流:这两段话在介绍松鼠外形时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还能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吗?
点拨:同样是介绍松鼠的说明性文章,有的语言表达简洁、平实;有的语言细致生动、活泼有趣。虽然表达风格不同,但描述都很准确、清楚,有一定的条理性。
3.合作交流中学会表达。
(1)读一读课后第二题的第二、三两个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与之相应的段落,讨论二者在表达上的不同。
(3)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任务四:
小试牛刀,代言松鼠
活动:做松鼠代言人,尝试讲述松鼠的活动规律和行为特点。
1.先读课文第2,3自然段,然后在小组内将给同伴听,最后选代表上台介绍。
2.根据评价表互评等级。
3.交流展示,评价得星。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介绍清楚特点
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语言生动形象
任务五:运用方法,阅读《鲤鱼》
活动1:阅读丛书文章《鲤鱼》。小组合作,分条梳理鲤鱼的信息。
特点
对应段落
具体表现
外形特点
第2自然段
身子像织布用的梭子,全身披着鳞片。
身体结构
第3、4自然段
一条背鳍,一对胸鳍,一对腹鳍,一个臀鳍,共同配合,向前游动;靠鳔上升和下沉。
行为特点
第5自然段
在水里非常活泼。
生活习性
第6自然段
冬天天气冷的时候会冬眠。
其他习性
第7、8自然段
寿命长;触须会变色。
《鲤鱼》一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鲤鱼的身子像个织布用的梭子,适宜在水中游动。打比方(第2自然段)
游动的时候,它用背鳍和臀鳍保持前进的方向,胸鳍和腹鳍好像两对桨,其实只能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向左转或者向右转,向上游或者向下沉,或者停在原地不动。强有力的尾巴却像橹一样,一左一右拨水前进。尾巴端上有扇形的尾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