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乘加、乘减(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第1课时乘加、乘减(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第1课时乘加、乘减(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中的第1课时“乘加、乘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并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涵盖:通过具体例子引入乘加、乘减的概念,如“3个4相加是多少?”,“5个3相加再减去2是多少?”;通过练习题巩固乘加、乘减的计算技巧,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应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与符号意识:能够理解乘法算式中的数的意义,感受乘法运算的简洁性,培养用符号表达乘加、乘减运算的能力。
2.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通过解决乘加、乘减问题,锻炼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意识:将乘加、乘减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②能够在具体的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中识别并运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①掌握乘加、乘减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正确选择运算方法。
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抽象成乘加、乘减的数学模型,并准确进行计算。这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乘法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直观的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2.设计小组合作游戏,如“乘法接龙”,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乘加、乘减的运算,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乘加、乘减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运算规则,同时辅助学生通过互动白板进行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如果每排有4个苹果,3排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来激发学生对乘法的兴趣。
回顾旧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乘法口诀,以及如何用乘法计算相同加数的和。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乘加和乘减的概念,解释乘加是先乘后加,乘减是先乘后减的运算过程。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小明有3个气球,每个气球上有4个花瓣,如果他又得到了2个花瓣,一共有多少个花瓣?”来说明乘加的应用。再如“小华有5个糖果,每个糖果有3层,如果吃掉了2层,还剩多少层?”来说明乘减的应用。
互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构造乘加和乘减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乘加和乘减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操作。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相关的乘加和乘减家庭作业,包括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解决类似的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知识点梳理
1.乘加、乘减的定义与意义
-乘加:表示先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乘,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
-乘减:表示先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乘,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
2.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乘加:先计算乘法部分,再将得到的结果加上另一个数。
-乘减:先计算乘法部分,再将得到的结果减去另一个数。
3.乘法口诀的应用
-应用乘法口诀,快速计算乘加、乘减中的乘法部分。
4.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先执行乘法运算,再执行加法或减法运算。
5.乘加、乘减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例子,如购物、分配物品等,理解乘加、乘减在生活中的应用。
6.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步骤
-识别问题中的乘法关系。
-确定是乘加还是乘减运算。
-按照运算顺序,先计算乘法,再进行加法或减法。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乘加、乘减的常见错误
-忽略乘法优先级,错误地先进行加法或减法。
-乘法口诀记忆不牢固,导致计算错误。
-在实际应用中未能正确识别乘法关系。
8.乘加、乘减的练习题类型
-直接计算题:如3×4+2。
-应用题:如小华有4个苹果,每个苹果上有3个红点,如果又增加了2个红点,一共有多少个红点?
-错误辨析题:如指出下列算式中错误的运算顺序。
9.乘加、乘减的拓展
-探索更复杂的乘法运算,如乘除混合运算。
-学习如何将乘加、乘减应用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10.乘加、乘减的巩固与提高
-定期复习乘法口诀,保持运算熟练度。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