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纪念白求恩》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2024).docx
第13课《纪念白求恩》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纪念白求恩》的说课稿,以统编版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依据,围绕文本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以下设计思路: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其次,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挖掘白求恩的精神内涵;最后,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纪念白求恩》一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价值,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了解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中,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欲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对文章的基本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对白求恩的名字和事迹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白求恩的事迹充满好奇,对国际主义精神有探索的欲望。他们在阅读理解、信息提取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分析评价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倾向于合作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白求恩精神内涵时,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关历史背景知识而感到困难;在分析文本语言特色时,可能会对某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时,可能会对如何将白求恩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景,讨论法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白求恩精神,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白求恩的具体事例来加深理解。
2.教学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白求恩的角色,体验其精神世界;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白求恩精神的看法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3.教学媒体使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白求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使用PPT呈现关键信息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和核心观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纪念白求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求恩吗?他是一位怎样的英雄?”
展示白求恩的图片和他在中国工作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白求恩的形象和精神。
简短介绍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纪念白求恩》文本阅读(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感知白求恩的精神。
过程:
讲解《纪念白求恩》的背景,包括白求恩的生平和贡献。
带领学生朗读文本,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调。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如“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等。
3.文本分析与讨论(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白求恩的精神内涵。
过程:
分析文本中白求恩的五个“更加”和五个“一点”,让学生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实质。
选择几个典型的白求恩事迹,如其在中国的医疗工作、对伤员的关心等,进行详细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白求恩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白求恩精神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在当代社会的体现,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白求恩精神。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白求恩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讨论内容和个人见解。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白求恩的基本事迹、精神内涵、案例分析等。
强调白求恩精神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白求恩精神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知识点梳理
1.文本背景知识
-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