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纪念白求恩》(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docx
第13课《纪念白求恩》(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纪念白求恩》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授课时间:第X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纪念白求恩》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锻炼学生运用规范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白求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通过文本分析,把握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②掌握《纪念白求恩》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技巧。
③学习文章结构布局,分析文章开篇、中间段落和结尾的逻辑关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2.教学难点,
①深入挖掘白求恩形象的典型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
②分析作者在表达对白求恩敬意的同时,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伟大,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传达情感。
③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比较阅读,将白求恩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等人物进行比较,探讨不同人物形象背后的精神力量。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教科书《纪念白求恩》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白求恩生平事迹的纪录片、相关图片资料、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手段:板书、PPT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体会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革命历史中,有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他的名字叫白求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如:“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七律·长征》,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英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一篇反映革命精神的作品。”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纪念白求恩》的背景、作者和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白求恩的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如白求恩在抗日战争中的事迹,帮助学生理解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白求恩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白求恩与战友的对话,体会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表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深入理解白求恩的形象。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白求恩的形象和精神,强调其现实意义。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
(1)阅读《纪念白求恩》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以“我眼中的白求恩”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查找有关白求恩的资料,制作一份PPT,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3)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将白求恩精神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白求恩传》:这是一本详细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的传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白求恩的一生和他的精神世界。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这本书收录了多位作者对白求恩的回忆和评价,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白求恩的形象。
-《中国红十字会史》:通过了解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白求恩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及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收集白求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和事迹,制作一份白求恩事迹时间线,展示他的成长轨迹和贡献。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源,让学生查找关于白求恩所在时代的医学发展情况,对比分析白求恩的医学贡献对后世的影响。
-鼓励学生观看与白求恩相关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