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大雁归来》(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docx
第19课《大雁归来》(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大雁归来》,选自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本课通过讲述大雁归来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关于动物、自然等主题的文章有所关联。教材第19课《大雁归来》通过生动的描绘,让学生对大雁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结合已学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大雁归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生动描绘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美的欲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自然类文章阅读,对动物、生态环境等主题有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和写作手法。
2.学习兴趣: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对动物的故事感兴趣,容易产生共鸣。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修辞手法。学习风格:学生倾向于直观、生动的方式学习,喜欢通过故事来获取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文章深层次的生态意识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可能不够熟练;对自然美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大雁的图片、迁徙路线图、生态环境变化的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片段,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增强直观感受。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
五篇直接输出如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大雁迁徙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大雁的行为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大雁迁徙的原因。
2.提出问题:请学生分享他们知道的大雁迁徙的相关知识,并提出“为什么大雁要迁徙?”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大雁归来》,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作者对大雁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讲解修辞:教师针对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分析主题:讨论文章所传达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大雁迁徙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如何保护候鸟迁徙的生态环境”。
2.小组分享: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1.练习写作:让学生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关于大雁或自然的描写。
2.互相评改:学生之间互相评改对方的写作,提出修改意见。
五、课堂总结(用时2分钟)
1.回顾重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雁迁徙的生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研究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和生态主题。
六、创新环节(用时3分钟)
1.创意展示:鼓励学生以绘画、视频剪辑等形式,创意性地展示他们对大雁迁徙的理解。
2.交流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给予反馈,教师进行点评。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创设、师生互动、巩固练习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感,同时紧扣教学重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六、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候鸟的承诺》、《自然与人类》等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生态纪录片:推荐观看《迁徙的鸟》、《地球脉动》等生态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候鸟迁徙的壮观景象及其生态环境。
-自然观察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自然观察活动,如观鸟、自然笔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生态保护项目:介绍一些知名的生态保护项目,如“候鸟保护行动计划”、“湿地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