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大雁归来》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统编版2024).docx
第19课《大雁归来》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统编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大雁归来》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大雁归来》一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提升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阅读和理解一般的记叙文,对自然景物和动物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自然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手法的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和动物主题的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喜欢通过故事了解自然界的奥秘。他们的学习能力包括基本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归纳总结。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观感受,通过图画和情景来理解文本;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注重逻辑推理和文字分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大雁归来》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文章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此外,学生可能对文章中涉及的生物知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在学习风格上,对于直观感受强的学生,可能难以从抽象的文字中提取信息;而对于逻辑推理强的学生,可能对情感体验的表达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打印设备。
-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材电子版、学校内部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互联网资源(相关文学作品、作者介绍、自然生态视频资料)、在线词典和百科全书。
-教学手段:课本文本、PPT课件、图片、视频剪辑、讨论卡片、角色扮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大雁迁徙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的飞行姿态和迁徙路线。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大雁为什么要迁徙吗?它们在迁徙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学生回答: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大雁归来》。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作者: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阅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3.分析课文: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手法。
-分析作者对大雁和自然的情感态度。
-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章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选择以大雁为题材?
-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5.学生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课堂讨论:针对课后练习题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如:“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提高环保意识。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篇关于动物迁徙的短文。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阅读课外书籍,了解其他动物的迁徙习性。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大雁归来》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沈从文的写作风格、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态度。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动物迁徙的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