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大雁归来》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统编版2024).docx
第19课《大雁归来》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统编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大雁归来》是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本文通过讲述大雁南飞的迁徙过程,展现了大雁之间团结协作、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寓意着人类在面对困难时应具备的团队精神与坚韧意志。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其思维发展与品质,以及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深入解读《大雁归来》,学生将学会运用文本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发展批判性思维;同时,理解大雁精神的象征意义,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进而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如概括文章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象征意义等。他们对自然和动物的描述也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通常充满好奇,对于大雁这样的动物故事,他们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在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但还需加强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故事、案例来理解和记忆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会在理解象征意义和抽象概念上遇到困难,例如,大雁精神的深层含义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才能理解。此外,对于长篇文本的耐心阅读和深度分析也是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述大雁归来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雁精神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大雁迁徙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大雁迁徙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进行文本分析和知识测试,提高学习效率。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访问相关网站,拓展课外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大雁迁徙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雁的壮观景象。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雁迁徙背后的意义,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背景:介绍《大雁归来》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本:分段落讲解文章内容,重点分析大雁精神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感受文本中的情感。
三、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雁精神的现实意义,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问答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情境模拟:模拟大雁迁徙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大雁,体验团结协作、勇敢坚强的精神。
四、巩固练习(5分钟)
1.练习题目:设计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的答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大雁精神的现实意义。
2.拓展: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大雁的书籍和文章,深入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点。
六、作业布置(省略)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动物迁徙的奇迹》:介绍自然界中不同动物的迁徙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迁徙的意义。
-《大雁的团队合作》:详细描述大雁在迁徙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方式,以及这种协作对成功迁徙的重要性。
-《候鸟保护的意义》:阐述保护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如何参与到这一保护行动中。
-《环境变化对候鸟迁徙的影响》: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候鸟迁徙行为的潜在影响,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身边的动物: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行为,记录它们的习性,分析它们可能面临的挑战。
-制作迁徙地图:让学生绘制一张大雁迁徙的地图,标记出迁徙的起点、终点和途径的重要地点。
-采访鸟类专家: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采访鸟类研究专家,了解更多关于候鸟的知识。
-社会实践:参与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如候鸟观测和保护项目,亲身体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创作与迁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