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二节第1课时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15
第1课时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更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学问·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理解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回来运动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影响。驾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更规律。(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运用地球公转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问题。(地理实践力)
3.结合材料,驾驭不同区域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变更,理解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区域认知)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
5.速度
图中位置
时间
速度
公转位置
A点
1月初
较快
近日点
B点
7月初
较慢
远日点
[温馨提示]
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1.黄道平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2.赤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
3.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在肯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
4.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1)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更,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耀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就会变更,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移动。
(2)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来回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1回来年。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更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H):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空间)变更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时间)变更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各纬度地区
冬至日
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各纬度地区
二分日
赤道
极点
[温馨提示]“太阳高度”“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分与联系
(1)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入射光线与观测者所在地平面的交角。
(2)太阳入射光线与地平面交角为90°时,称为太阳直射。
(3)一日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即为正午太阳高度。
(4)若太阳高度为90°,必需同时满意“时间+地点”两个条件:一是时间为当地正午,地方时为12时;二是地点为直射点。
一、推断题
1.假如没有黄赤交角,地球上将没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更和纬度变更。(√)
2.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3°26′。(×)
3.夏至日之后到秋分日之前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但仍在北半球。(√)
4.6月22日,北回来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5.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二、选择题
6.下列节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清明节 B.元旦
C.中秋节 D.国庆节
解析:选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通过近日点时(1月初)。
7.若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则()
A.黄赤交角变为0°
B.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
C.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周期仍为1回来年
D.黄赤交角的影响消逝
解析:选C若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对黄赤交角没有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仍是回来线之间,周期仍为1回来年。
8.6月29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答案:B
下图示意冬至日太阳光照。读图,完成下题。
9.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D依据文字和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来线,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0.图中地球公转和自转画法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B公转与自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从极点看,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据此A、C、D画法正确。B图所示是近日点,应为1月份,故B错误,选B。
探究点(一)e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