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1课时公转特征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14
第1课时公转特征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通过视察地理课件的演示,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形态、方向、周期和速度。通过绘制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驾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理实践力)
2.通过视察模拟动画,比较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综合思维)
3.运用正午太阳高度改变规律说明相关生活实际问题。(地理实践力)
1.简述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及其速度等特征。
2.黄赤交角的存在有何影响?
3.太阳直射点回来运动的周期是多少?
4.正午太阳高度有何纬度改变规律?
5.夏至日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有何改变规律?
一、地球公转
1.轨道
地球绕太阳运行叫作公转,其路径称为公转轨道。
2.特点
(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方向: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3)周期: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恒星年。
(4)速度
位置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较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较慢
[微思索]北半球夏半年的天数是186天,冬半年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缘由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天数较长;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天数较短。
[图表点拨]教材第11页图1-12,该图展示出:
(1)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方向一样,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
(2)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及地球的位置。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定义: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2.角度关系
(1)地轴总是与赤道面垂直,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66.5°,与黄赤交角二者互余。
(2)南北回来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
3.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运动,并且有如下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回来年。
[微思索]如何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提示:时间上的区分: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分: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1.太阳高度
(1)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1所示)。
图1太阳高度角示意图图2正午太阳高度图
(2)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为0°。
(3)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2所示)。
2.改变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改变规律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④由上述可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改变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把下列节气与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地区和最小值地区进行连线。
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北半球是夏季;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北半球是冬季。 ()
(2)春分日和秋分日的黄赤交角为零。 ()
(3)同一日期,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的地区都在同一纬线上。 ()
(4)夏至日时,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
()
提示:(1)×每年1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旁边,为北半球的冬季;7月初,处于远日点旁边,为北半球的夏季。
(2)×地球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因此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因季节而改变。
(3)×同一日期,地球上总有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以直射纬线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4)×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南半球。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美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康斯坦丁·巴特金的一项探讨报告,该报告指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颗偏离正轨的年轻恒星接近太阳,这颗恒星牵引正在形成之中的地球,最终使地球轨道与太阳轨道之间形成一个倾斜角。这个倾斜角就是黄赤交角,它影响太阳直射的范围,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问题1(区域认知)在下图中标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的数值,用标注具有太阳直射现象的范围。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