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第1课时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10
第1课时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主干学问·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
1.通过日常生活的视察及相关材料分析,总结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理实践力)
2.联系实际,理解昼夜交替的缘由及其影响,说明晨昏线的特点并学会推断晨线、昏线。(综合思维)
一、地球自转
1.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这是地球的自转(如图1所示)。
2.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所示)。
3.周期
旋转角度
时间
意义
太阳日
360°59′
24时0分
昼夜交替的周期
恒星日
360°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
真正周期
4.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各地均为15°/时。
(2)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为1670km/h。
二、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eq\o(AOB,\s\up8(︵))为晨线。
2.形成缘由: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
3.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4.晨昏线(圈)
(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
5.昼夜交替的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改变,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温馨提示]
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一、推断题
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天是指一个太阳日。(√)
2.地球上各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3.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相同。(×)
4.我们日常的作息支配均以昼夜交替周期为时间单位。(√)
二、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某人在乙处视察,此人所见的经纬网为下图中的()
解析:1.C2.A第1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第2题,乙处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上空,可看到北半球的大部分和南半球的一小部分,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目前正繁星满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丙点再次位于图中所示的晨昏线时的时间间隔为()
A.24小时 B.23小时56分4秒
C.1个恒星日 D.365日
解析:3.D4.A第3题,只有在夜晚中才可能看到繁星满天的情景,图中四点中只有丁点位于夜半球中。第4题,从图中光照状况看,丙点正位于晨昏线中的晨线上,当其再次位于晨线上时,正好是一个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探究点(一)eq\b\lc\|(\a\vs4\al\co1(地球自转的特点))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4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放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胜利放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务。文昌卫星放射中心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放射场之一。该放射中心可以放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主要担当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放射任务。如图是我国四大卫星放射中心位置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文昌卫星放射中心主要担当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放射任务的缘由。(区域认知)
提示:文昌地处海南岛,纬度较低,自转线速度较大,航天器放射时初速度大,利于放射。
2.比较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地球表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综合思维)
提示:二者角速度相同,卫星线速度大于地球表面对应点。
3.嫦娥五号放射时,现场的观众发觉探测器放射升空后,接着转向东方飞行。其主要缘由是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探测器向东飞行可借助地球自转的速度,使得火箭用较小的推力就可以使卫星到达预定轨道。
————————在探究中悟————————
1.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状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改变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