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1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为主题,围绕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循环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液循环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学生能够形成对生命系统的认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循环;通过分析血液循环图,学生能够发展逻辑推理和模型建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提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技能;最后,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健康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已有初步了解,掌握了细胞、组织等基本概念。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所认识,如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等。但对于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学生可能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好奇,对与自身健康和生命现象相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图片和图表进行初步的信息提取。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直观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逻辑推理和理论分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血液章节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血液的微观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学生难以通过直观感受理解;二是血液循环图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血液循环的全过程;三是实验操作中,学生可能对血液样本的处理和显微镜使用不够熟练。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血液循环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准备显微镜、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布局合理,方便学生操作。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有哪些功能?”、“血液是如何在人体内循环的?”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血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样本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血液的流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结合人体循环图进行讲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血液如何运输氧气?”、“血液循环对人体的意义是什么?”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血液循环的过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血液的流动”课题,布置课后作业,如绘制血液循环图,分析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血液相关的拓展资源,如血液疾病的介绍、血液循环实验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