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备课素材1 (新版)新人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课时 血液的组成成分
[重难点] 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
血液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液体,血液与人体健康有关,体检时常常要验血等。但是让他们准确地说出血液的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方案:
1.演示沙子沉底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的不同比重有一定的了解。
2.展示加入抗凝剂后血液分层现象实验,让学生了解到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构成。
3.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4.通过与生活中的输液、血液常规报告单解读等相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学生不仅理解了血液成分及其功能并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理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血浆(视频)
2.血液(视频)
3.血液成分(动画设计)
4.血浆
5.抽血
6.血液的组成
[复习导入] 我们通过消化系统获得营养,通过呼吸系统获得氧气,那么这些营养和氧气又是怎样运输到体内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是从哪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实践导入]
1.用右手用力握住左手手腕,将左手握紧,立刻松开,观察手面发生的变化。
2.摸摸自己的脉搏,体会感觉。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清是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是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在于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 药动实验大部分情况下用血浆,一般血浆药物浓度能反映药物的分布情况,也比血清量多一些。药代动力学不仅仅是做血中的药物浓度,还要做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测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但是如果血浆中中含有的抗凝剂影响药物浓度的测定,就应使用血清样品。
血浆的制备:将采取的血浆置含抗凝剂(如:肝素、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氟化钠等)试管中,混合后,2500~3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血清的制备:将采取的血浆在室温下至少放置30min到1h,待凝结出血饼后,用细竹棒或玻璃棒轻轻拨去血饼,然后以2500~3000rpm离心5-10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清。
血浆、血清、全血的优缺点:血浆与血清中的药物测定值通常是相同的,而且血成分更能接近于组织液,测定血浆与血清中药物浓度比全血更能反映机体的具体情况。
2.血液的困惑
血液的困惑
?
?各类动物的血液由于组成成分及其生理状态的差异而在颜色上也有所不同,如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则有的呈蓝色,有的呈紫红色、绿色等。
?
那么,动物血液的颜色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人认为血液的颜色取决于所含某种离子的颜色,如认为脊椎动物和蚯蚓等的血液呈红色是由于铁离子的存在;蓝色血液是由于铜离子的存在等[事实上Fe2+在水溶液中为浅绿色,Fe3+一般为黄色;Cu2+一般呈蓝色,其余均为无色。笔者认为,诸如这些说法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