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3数据的表示课时2频数直方图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PAGE
PAGE1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时2频数直方图
【学问与技能】
1.能收集与处理数据;
2.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制作的步骤,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培育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实力..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难点:数据的表示。
多媒体课件.21cnjy
用多媒体出示教材P168-P169的内容.
下表是某校七(2)班同学的入学信息表:
老师:(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这个班的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果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吗?成果的整体分布状况怎样?
(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这个班的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果吗?
一、思索探究,获得新知
探究1:频数直方图的相关概念
老师:对于问题(1),刘明采纳了表格(如下表)的形式,王颖采纳了条形统计图(如图6-3.2-1)的形式:
这里的“人数”表示优、良、中出现的频繁程度,因此也称为频数.
对于问题(2),刘明还想采纳表格和统计图(如图6-3.2-2)的方法,结果他觉得很困难.
老师:你能不能帮助刘明想一个好的方法,较简便地解决问题(2)呢?
建议:老师激励学生想出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借鉴英语成果的表示,先将语文成果进行分段处理,再画统计图表进行表示,从而得到频数直方图的学问.
方法归纳:将语文成果按10分的间隔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如下表和图6-3.2-3:
注:这里的60~70表示大于等于60且小于70.其他类似的记号含义相同.
老师明晰新知:
(1)我们把上图的横轴略作调整,得到图6-3.2-4.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直方图.
(2)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别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3)假如样本中的数据较多,数据的差距也比较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楚、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
探究2:绘制频数直方图
老师:当遇到大量的数据或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该如何绘制频数直方图呢?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P172-P173的内容,并总结制作频数直方图的步骤.
学生思索,小组内探讨、沟通.
师生共同总结: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步骤:
(1)找出所给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求它们的差;(2)依据数据的特点确定组距和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直方图.
二、典例精析,驾驭新知
【例1】李老师为了了解班里学生的作息时间,调查了班上50名学生在上学路上花费的时间,他发觉学生在上学路上花费的时间都少于50min,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作出如图6-3.2-5的不完整的频数直方图(每组数据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请依据该频数直方图,解答下列问题:
(1)此次调查的总体是什么?
(2)补全频数直方图.
(3)该班学生在上学路上花费的时间在30min以上(含30min)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解:(1)因为总体是所调查对象的全体,所以此次调查的总体是班上50名学生在上学路上花费的时间.
(2)50-8-24-13-1=4(名).
补全频数直方图如图6-3.2-6.
1.学问回顾.
2.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学习了频数、频数直方图的概念,以及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步骤.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6.5”中选取.
2.完成《少年班》P101.
1.注意学问的前后联系,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孕育新知,依据由特别到一般的规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老师创设情境,给出实例,学生主动主动探究,老师引导与启发、点拨与设疑相结合,师生互动,体现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
3.增设例题难度,让学生产生困惑,避开今后犯类似错误,增加课堂练习,巩固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