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本单元所选《望天门山》一诗,描绘了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赞美之情,与课本中“古诗欣赏”单元相呼应,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内涵。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古诗这种具有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文学形式充满好奇。在知识方面,学生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尚处于初步阶段,对古诗的结构、表达方式、情感内涵等认知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此外,由于古诗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能对部分古诗内容理解存在困难。
在教学实际中,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古诗的韵律不敏感而难以掌握朗读节奏,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此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古诗三首》的学习资料,包括课文、注释和练习题。
2.辅助材料:准备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图片,如天门山风景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句中的景物;以及与诗歌意境相符的背景音乐,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诗句和绘画简笔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天门山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意象等,为学习新诗做好准备。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诗句内容以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如“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碧水”和“至此回”,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句的含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句的意思,并相互检查和纠正。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表达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对《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诗人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熟读《望天门山》,并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家乡风景的短诗。
-教师反馈: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共同监督和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过程详细步骤如下:
(1)导入
-展示天门山风光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自然景观。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景色能让人心旷神怡?”
-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2)新课呈现
-讲解《望天门山》的背景、作者和诗句内容。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如“碧水东流至此回”。
-提问:“诗句中的‘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句的意思,并相互检查和纠正。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表达给予个别指导。
(4)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望天门山》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诗人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5)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熟读《望天门山》,并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家乡风景的短诗。
-鼓励家长参与,共同监督和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李白诗歌选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豪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唐诗三百首》:挑选其中与自然景观相关的诗歌,如《登鹳雀楼》、《望洞庭》等,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的表达手法。
-《古诗词鉴赏指南》:介绍古诗的鉴赏方法,如意象分析、韵律分析等,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课后阅读拓展材料,撰写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通过互联网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