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docx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取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本诗描绘了诗人李白乘舟远行时所见天门山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朗读、背诵、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望天门山》,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朗读与背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学生需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意境,包括天门山的雄伟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朗读技巧: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能够准确表达诗中的情感。
-诗歌背诵:能够流利地背诵《望天门山》全文,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诗歌吟诵。
2.教学难点
-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诗中所描绘的天门山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古诗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对古诗中的某些词汇和句式结构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引导理解。
-诗歌情感的表达: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情感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旅途的感慨。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天门山的自然景观。
2.引入吟诵法,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升朗读兴趣。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4.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丰富学生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谁能告诉我天门山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天门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出课题《望天门山》。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望天门山》,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发音和停顿。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哪些诗句?它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诗歌的整体氛围。
2.理解诗歌内容,深入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句,解释重点字词。
-提问:“‘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图片和背景知识进行讲解。
3.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提问:“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阐述。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诗歌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诗中的角色,如李白、山水等。
-学生根据角色特点进行表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诗歌背诵比赛
-学生分组进行《望天门山》的背诵比赛,教师计时并评选出背诵最流利的小组。
3.诗歌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望天门山》的意境,创作自己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诗歌意境的理解
-举例:“请同学们讨论,‘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话中,‘相对出’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2.诗人情感的表达
-举例:“诗人在哪些诗句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3.诗歌的韵律美
-举例:“请同学们分析《望天门山》的韵律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布置作业:背诵《望天门山》,并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
本节课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能够积累并运用古诗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这些词汇和句式在学生的日常语言表达中得以运用,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背诵过程中,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增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欣赏《望天门山》这首诗,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培养了他们对自然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