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说课稿.pdf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页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
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
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
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
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
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
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
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
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
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
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
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
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
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
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
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第1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第2页
造氛围,激发学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
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
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
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
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
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
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