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 金针菇.docx
1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金针菇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厂房、设施设备、菌种生产、菌瓶制作、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和生产管理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金针菇工厂化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2728食用菌术语
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厂化生产
按照工厂化管理理念,利用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环境工程技术,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食用
菌栽培。
3.2
抑制阶段
在低温、强光、强风综合作用下,抑制发育较为健壮的菇蕾,促使发育较迟缓的菇蕾迅速发育,使菇柄长短较为一致。
4生产厂房
4.1场地选择
生产场地应地势平坦、远离污染源,场地环境应符合GB14881规定的要求,土质清洁、水源充足
且符合GB5749的要求。
4.2厂房建造
2
按照厂区布局建造原料库、制袋车间、灭菌车间、冷却车间,接种车间,发菌房、出菇房、分拣包装间和储藏车间等。各厂房间在留有生产通道的同时,保持相对间隔。厂房宜采用钢架结构,钢材类型与规格选择需满足当地抗风雪需求,应符合GB50009的规定。墙体材料应为保温隔热性能良好且燃烧性能等级为B1级以上夹心板材,厚度≥10cm。地面采用硬质材料铺设,光洁平整,硬度≥20MPa。
5设施设备
根据厂房功能设置房间大小和门窗,配备控温、控湿、换气和光照等设备,发菌房和出菇房设置栽培床架。接种车间、发菌车间等厂房建造需做净化处理,应符合GB50073规定的要求。厂房设施设备配备参见附录A。
6菌种生产
选择性状优良、抗性强、产量高的品种,并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按照NY528的要求生产菌种。
7菌瓶制作
7.1培养料制备
培养料由主料和辅料组成,主料包括玉米芯、棉籽壳、阔叶树木屑等,辅料包括麸皮、轻质碳酸钙
等。培养料选择应符合NY5099规定的要求。
配方一:玉米芯35%,米糠35%,麸皮8%,豆皮4.9%,啤酒糟4.9%,棉籽壳4.9%,甜菜粕4.6%,壳灰2.1%;
配方二:玉米芯33%,麦皮33%,棉籽壳25%,甘蔗渣5%,玉米粉2.2%,轻质碳酸钙1.1%,石灰0.2%,过磷酸钙0.5%;
以上配方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1%~63%,pH值为7.0~7.5。
7.2拌料
拌料前按照配方配制各种原料,拌料应搅拌机干搅均匀,随后加一定比例水缓慢混合均匀,使其含
水量达到63%~65%。
7.3装瓶
应采用装瓶机进行装料,保证装料的松紧度和重量的均匀。栽培瓶规格1100mL~1450mL,每瓶装
填栽培料质量为760g~1250g。
7.4灭菌
采用高压灭菌,温度达到125℃保持4h。
7.5接种
栽培瓶在灭菌后直接拉至冷却间进行强冷约20h,冷却间温度设置为14℃。待菌瓶温度低于25℃
时,转运至无菌净化接种间,应遵照NY/T1731的要求进行接种,接种标准为液体菌种20mL/瓶~25mL/瓶。
7.6发菌
3
发菌车间温度控制在14℃~16℃,相对湿度在60%~70%,CO2浓度控制在0.3%以下,在此条件下
培养22d~23d即可满瓶,满瓶后继续放置1d即可搔菌。培养期间应勤检查,发现有感染杂菌的菌袋要及时剔除。
8出菇管理
8.1搔菌
菌丝培养满瓶后放置1d~2d后,将栽培瓶去盖、倒置放入搔菌机进行搔菌处理,以去除菌瓶表面老化菌皮、平整表面为宜,深度宜至瓶肩起始位置。搔菌后及时通过补水机进行菌瓶补水,以喷湿菌瓶表面为宜,补水时所用的水应为经处理的无菌水。
8.2催蕾
将搔菌后的菌瓶转运至出菇房2d~3d后,进行催蕾处理。在催蕾期间,出菇房温度控制在13℃~
15℃,相对湿度控制在95%~98%,CO2浓度控制在0.25%以下,催蕾处理4d后,每天补光8h,直至现蕾。
8.3抑制
菇蕾长出8d后,出菇房温度由15℃降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