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一中高中地理 第三章《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河南省济源一中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题,结合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区域资源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状况,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利弊。
4.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能够识别地图要素,理解基本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为广泛,尤其是对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地理问题,如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表现出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案例分析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和课堂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复杂地理现象的理解困难,如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资源开发的矛盾性等;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能力不足,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面对不同观点和利益冲突时,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区域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开发利用的原则,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成败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区域资源分布图、开发利用案例等,直观呈现教学内容。
2.网络资源整合:引入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让学生在线查询和分析区域资源数据。
3.实地考察模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空间认知。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河南省济源一地的风光宣传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所在的济源有哪些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利用的?
-引导学生思考区域资源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区域资源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
-分析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如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保护原则等。
-通过PPT展示河南省济源一地的资源分布图,讲解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济源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济源一地的某一资源,讨论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深入理解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知识。
-完成课后思考题,撰写一篇关于济源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文。
-收集济源一地的相关地理信息,为下节课的实地考察做准备。
知识点梳理
1.区域资源概述
-区域资源的定义
-区域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经济资源
-区域资源的特点:分布不均衡、相互依存、动态变化
2.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生态保护原则: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效益最大化原则: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公平性原则: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公平分配利益,保障各方权益。
3.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