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doc
PAGE
1-
问题探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一、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驾驭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学习了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围围着河流的梯级开发,河流上该不该建坝这一问题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本节教材主要以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修建阿斯旺大坝带来的经济效益及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驾驭问题探讨的一般方法,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但课本仅列举该案例比较单一,对修建大坝的利弊分析也不是很详尽,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材处理过程中,把书本学问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对建坝有个简洁了解,而课堂上则结合搜集的其它河流资料来绽开。
学情分析
学习了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对河流的梯级开发有一点了解,学生对水利工程的了解不是很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相识欠缺对学生观点的表达有肯定影响。但是先进是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信息搜寻实力比较强,可以先支配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从教材内容适当拓展,形成自己的观点。
高二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擅长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来看,小组探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查阅资料,了解某河流及流域特点,了解修建大坝的利与弊,比较利弊。
驾驭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书本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课前预习与归纳基础学问的习惯;通过阅读图表与文字信息,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和归纳重点的实力;通过小组探讨活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的利弊,养成敢于提问,勤于探究的科学看法。
教学重难点
河流建坝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一、尼罗河概况
河流发源于______________,自南向北,注入___________,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
尼罗河上游的气候为____________,下游的气候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尼罗河主要的水文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从事耕种业供应的有利条件
①积累肥沃的______________。
②足够的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尼罗河沿岸分布着埃及主要的城镇和人口。
三、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①供应足够的____________。
②改善尼罗河的___________条件。
③尼罗河下游不再泛滥,防止___________,节约防洪开支。
④供应足够的电力。
⑤纳赛尔水库发展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四、阿斯旺大坝的消极影响
①下游沿岸失去河水泛滥带来的肥沃淤泥,____________下降。
②沉没了库区四周的大量土地。
③下游水量削减,海潮上溯引起_____________,三角洲_____________加重。
④河口三角洲受到侵蚀不断坍缩。
⑤沙丁鱼迁往地中海北部,该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削减。
翻阅书本,完成课前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对河流建坝产生的利与弊有肯定的了解,为课堂上的探讨打下学问基础。
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三峡大移民”片段。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对我国的因水利工程而产生的移民有最直观的了解。
情景设置
最近刚好看到一部三峡大移民的纪录片,里边虽然提到了三峡工程带的很多效益,但是也带来了百万人口的背景离乡,亲友离散。读冷梦的作品《黄河大移民》,眼泪更是没有断过,当时为了三门峡水电站,导致不止一代人的颠簸流离,不禁有个疑问,究竟修建大坝带来的是什么?我搜集了一些资料,请在座的各位小专家来帮忙分析,以解答我的怀疑。
环节一:答疑解惑
展示材料一:三峡水库修建前后航运条件对比图。
展示材料二:三门峡原支配360米库容线(图中用实线表示,实线范围内为沉没区范围)。
展示材料三:三峡运行后荆江水沙改变。
展示材料四:葛洲坝对中华鲟的影响。
以前整个长江中华鲟的资源隐藏量约有150万公斤,年产量保持7.5万公斤左右,产量比较稳定,波动幅度不大。中华鲟的主要产卵地上溯至金沙江,不幸的是1981年葛洲坝工程在宜昌江段落成,中华鲟通过三峡产卵洄游的生命之路被阻隔,因此面临着种族灭亡的严峻威逼。当年10月,来到大坝前面的一批批中华鲟,不顾泄洪闸飞奔而下的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