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原子结构(讲义)-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同步教学说课稿+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4.1.1原子结构(讲义)-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同步教学说课稿+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原子结构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化学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结构”,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和物质性质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2.创新与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4.责任担当:教育学生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包括电子层数、电子亚层数、电子数目等。
③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理解元素周期律。
2.教学难点
①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抽象理解,包括电子云的概念和电子的能级分布。
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具体规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③原子结构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如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性质的推导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室用具(如原子模型、电子排布图等)
2.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线上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
-电子版的教材和课件
-化学教育软件或应用
4.教学手段
-现场演示
-小组讨论
-实验操作
-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不同元素的焰色反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五彩斑斓的火焰是由什么元素产生的吗?这些元素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元素周期表知识,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2.讲授新知(20分钟)
-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定义。
-使用原子模型和动画演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解释电子层数、电子亚层数和电子数目的概念。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包括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通过实例分析,如氢原子和碳原子的电子排布,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引导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理解元素周期律。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判断元素的电子排布,并预测其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并解释其推理过程。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原子结构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核心地位。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几个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图,并解释其电子排布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化学与生活》系列书籍中的相关章节,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现代化学导论》中关于原子结构的历史发展和技术应用的介绍,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重要性的认识。
-《化学教育》杂志中的相关文章,提供更多关于原子结构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建议学生查阅元素周期表,了解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科普视频和在线课程,深入学习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现代的量子力学模型。
-让学生探究原子结构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例如,为什么某些元素容易形成离子,而另一些则容易形成共价键。
-提出研究性问题,如“原子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导电性?”或“不同原子结构的元素在生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或查找资料来寻找答案。
-建议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普活动,如化学俱乐部或科学讲座,以拓宽对原子结构及相关科学领域的认识。
-鼓励学生撰写关于原子结构的小论文或报告,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对原子结构的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