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4.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这一主题,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化学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2.发展化学符号语言应用能力,准确运用化学符号描述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3.提升科学思维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理解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层、电子排布等;
②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③学会利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特别是电子填充顺序和能级;
②掌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性质的变化;
③能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释实际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图片、相关视频和动画,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模型或图片,用于演示原子结构。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安全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如金属、非金属等,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元素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层、电子排布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氢原子、氦原子等,讲解电子填充顺序和能级,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规律。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并预测其性质。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原子结构、填写元素周期表等。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正确完成练习。
4.元素周期表学习(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等,讲解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如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性质的变化。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族元素的性质,并预测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元素周期律、填写元素周期表等。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正确完成练习。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后练习题、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等。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8.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层和电子排布。
-学生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够识别周期和族的划分,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学生能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2.能力提升:
-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化学符号语言应用能力: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化学符号和术语,准确描述化学现象和过程。
-科学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提升了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习兴趣: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得到激发,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密切联系。
-学生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对微观世界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进一步探索化学的奥秘。
4.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