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4.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如原子核和电子云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的内部结构,如电子层、电子亚层等,以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应用。
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电子云、电子层、电子亚层等。
2.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周期性、族性等,以及周期表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分布。
4.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根据周期表预测元素性质、寻找新材料等。
5.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现象,如过渡元素、镧系元素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此外,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电子云、电子层、电子亚层等。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周期性、族性等,以及周期表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分布。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根据周期表预测元素性质、寻找新材料等。
难点:
1.原子结构的内部结构,如电子层、电子亚层的理解。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特殊现象,如过渡元素、镧系元素的理解。
解决办法:
1.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具,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电子层、电子亚层等概念。
2.通过具体案例、实际应用等,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其应用。
3.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特殊现象,如过渡元素、镧系元素等。
突破策略:
1.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讲授法用于传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应用;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特殊现象,如过渡元素、镧系元素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操作。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电子层、电子亚层的特征;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根据周期表预测元素性质的过程。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本节课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模型等教学媒体。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使用动画展示电子层、电子亚层的动态过程;在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周期表的立体图形,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周期性、族性等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原子结构是什么样的?元素周期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思考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之间的联系。
2.讲授新课(20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电子云等。
-讲解原子结构的内部结构,如电子层、电子亚层等,通过动画展示电子的运动过程。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周期性、族性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周期表的立体图形。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练习题,如根据周期表预测元素性质、找出特殊现象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如原子结构的内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等。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与拓展(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