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3.3城市垃圾污染防治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6.docx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3.3城市垃圾污染防治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6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3.3城市垃圾污染防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五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城市垃圾污染防治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城市垃圾产生的原因、处理方式及其影响;3)区域认知,让学生了解不同城市在垃圾污染防治方面的区域差异和特点;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城市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式。例如,讲解生活垃圾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处理方式(填埋、焚烧、堆肥、资源化利用)。
-重点二:城市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分析垃圾填埋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垃圾焚烧产生的空气污染和二噁英问题。
-重点三: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例如,介绍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以及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例如,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来加强理解。
-难点二:垃圾处理技术的理解和选择。例如,对于焚烧和填埋两种处理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判断。
-难点三: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例如,如何从长远角度考虑城市垃圾问题,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选修6》教材,包含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流程图、垃圾污染影响案例视频、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摘录。
3.实验器材:准备垃圾分拣工具、模拟垃圾处理设备模型,以辅助学生理解垃圾处理过程。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和记号笔,以便于小组讨论和展示,同时确保实验操作台整洁安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哪些垃圾?你们知道这些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吗?”
展示一些关于城市垃圾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垃圾处理问题的严峻性。
简短介绍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城市垃圾污染防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目标和方法。
详细介绍城市垃圾的组成部分,如有机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并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城市垃圾污染防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城市垃圾污染防治案例进行分析,如某个城市的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某个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情况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城市垃圾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城市垃圾污染防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提出改进城市垃圾处理的具体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如《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环境科学与技术》等。
-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专利和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