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docx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新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4.2节的核心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介绍,让学生联系已学的气候、海洋等地理知识,理解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能力,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理解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4.强化学生的地理责任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激发学生关注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的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过气候、大气、海洋等基本概念,对地球系统有一定的理解。然而,对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这样的复杂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现象,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浅显,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机制、影响范围和应对策略。此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得到锻炼。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环境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观念,认识到地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通常具备良好的课堂参与意识,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解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此外,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对海洋地理的兴趣不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互联网接入。
2.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空间。
3.信息化资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视频资料、气象数据图表、历史案例分析文档。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实验模拟软件。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背景知识、相关图片、历史案例分析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和预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有什么区别?”等。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典型案例,如2002-2003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以及监测和预测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农业、渔业、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复杂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分析报告、设计预测模型等,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拓展资源,供学生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