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2.3海底地形的形成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docx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2.3海底地形的形成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2.3海底地形的形成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第3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提升其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海底地形的形成,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增强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海底地形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2.海底地形与海洋资源的关系。
难点:
1.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2.海底地形分布与海洋资源利用的关联性分析。
解决办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海底地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设计课堂活动,如模拟海底地形形成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海底地形与海洋资源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针对难点,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深入探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海底地形形成的地质过程。
2.设计“海底探险家”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科学家探索海底地形,提高参与度。
3.利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进行海底地形图的制作与分析,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海底地形与海洋资源利用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海底地形的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海底世界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对海洋的神秘感和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纪录片中看到了哪些海底地形?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底地形的形成。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讲解海底地形的分类: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山等。
2.通过PPT展示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结合地质原理,如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等。
3.引导学生思考: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有何影响?
4.讲解海洋资源与海底地形的关系,如石油、天然气、锰结核等。
5.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讨论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2.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同学们,海底地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3.提问:海底地形对人类有哪些实际意义?
4.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底资源?
2.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并强调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3.布置课后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海底地形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海洋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教学时长:45分钟
六、知识点梳理
1.海底地形的分类:
-大陆架:靠近大陆边缘,坡度平缓的海底地区。
-大陆坡:大陆架向深海倾斜的陡峭斜坡。
-海沟:海底最深的部分,常位于板块俯冲带。
-洋盆:深海中央的低平区域。
-海山:海底孤立的山峰,高于周围海底。
2.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运动导致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变化。
-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影响海底地形的形成。
-海洋沉积作用:沉积物在海底的积累形成海底地形。
3.海底地形与海洋资源的关系:
-海底油气资源:多分布在大陆架和大陆坡地区。
-锰结核:富含锰、镍、铜等金属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深海洋盆。
-矿产资源:海底热液喷口附近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
4.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底地形影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分布。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影响。
5.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如油气、矿产资源等。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