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2《表内除法(一)》(平均分)例1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表内除法(一)》(平均分)例1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表内除法(一)》(平均分)例1教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表内除法(一)》(平均分)例1”为主题,通过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通过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解决问题过程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学会运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如将苹果平均分给同学们,让学生理解平均分是将总数均等地分配给若干个部分的过程。
-掌握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练习,使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如“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多少个苹果?”
-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活情境,如分配糖果、平均分座位等,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除法问题并解决。
2.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除号“÷”的意义,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算式的直观印象。
-理解除法与乘法的联系:学生需要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例如,如果知道3乘以4等于12,那么12除以3等于4。
-解决复杂平均分问题:当平均分涉及剩余物品时,学生可能难以处理剩余部分,如“18个橘子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3个,还剩一个橘子”。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剩余的物品。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平均分)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图片卡片、小物品(如糖果、苹果等)用于直观演示平均分配。
3.实验器材:计算器、小黑板或白板,用于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
4.教室布置:设置合作学习小组,确保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和讨论。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如“老师这里有一些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分呢?”引发学生对平均分的兴趣。出示准备好的苹果和糖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物品平均分配,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表内除法(一)——平均分”。
-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1.解释“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如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到3个苹果,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是将总数均等地分配给若干个部分的过程。
2.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通过板书示范,如“12÷4=3”,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结构,并解释除号“÷”的意义。
3.计算除法:展示简单的除法计算过程,如“12÷2=6”,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除法计算的步骤。
-用时:10分钟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1.实物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将相同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同学,如将10个糖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得到2个糖果。
2.计算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简单的除法计算,如“20÷4=?”和“8÷2=?”。
3.应用题解答:提供生活情境的除法应用题,如“教室里有15个座位,要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应该有多少个座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时:15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详细内容:
1.讨论除法算式的含义:例如,讨论“12÷4=3”中12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
2.分析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举例说明如何将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如“6÷2=3”可以转化为“3×2=6”。
3.解决复杂平均分问题:例如,讨论“18个橘子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3个,还剩一个橘子”如何处理剩余的橘子。
-用时:10分钟
5.总结回顾
-详细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计算平均分?”“除法算式怎么写?”等。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强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用时: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平均分的应用:介绍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平均分配家庭作业、平均分担家务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除法的逆运算: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6÷2=3”可以转化为“3×2=6”,帮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除法在分数中的应用:简单介绍分数的概念,如“1/2”表示将一个整体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体的一半,引导学生将除法与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