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指南(2025版).pdf

发布:2025-04-24约3.5万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

肺癌指南(2025版)

【摘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重要的驱动

基因之一。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对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

有显著疗效。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恩沙

替尼、布格替尼、洛拉替尼、伊鲁阿克和依奉阿克共8个ALK-TKI被中国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按照获得NMPA批准上市时间排序),为ALK

融合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靶向治疗药物。为规范ALK-TKI的使用,中

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组织

专家编写了《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指南(2

025版)》。指南从ALK融合基因检测、ALK-TKI靶向治疗、ALK-TKI不良反应

管理以及治疗后患者随诊等4个方面给出推荐意见,为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

患者的规范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肺肿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指南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病

理类型,约占全部肺癌患者的85%[1]。随着分子检测技术和精准医学的发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突变、间变

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融合等肺癌驱动基因相继

被发现,针对相应靶点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明显优于传统化疗[2]。A

LK是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超家族成员[3]。在NSCLC患者中最常见的ALK融

合基因是EML4-ALK,发生率为3%~7%[4-6]。已报道的EML4-ALK变体亚型有

20余种,其中60%以上是变体1和变体3[7]。不同EML4-ALK变体患者对ALK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TKI)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尚无定论[8]。为了规范ALK-TKI的使用,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

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国专家建议(2024版)》基础上[9],参考《Ⅳ

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4版)》[10],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间变性淋巴瘤

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指南(2025版)》。本指南从ALK融

合基因检测、ALK-TKI靶向治疗、ALK-TKI不良反应管理以及治疗后患者随诊等

4个方面给出推荐意见,为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的规范治疗提供有益借

鉴。

一、指南制定方法学

本指南以“anaplasticlymphomakinase”、“tyrosinekinaseinhibit

or”和“non-smallcelllungcancer”作为关键词在Pubmed、AmericanAsso

ciationforCancerResearchAnnualMeeting、AmericanSocietyofClini

calOncologyAnnualMeeting、European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Co

ngress和WorldConferenceonLungCancer进行检索,纳入了截至2024年1

2月31日关于ALK-TKI在NSCLC中的Ⅰ~Ⅲ期临床研究、荟萃分析、病例报告

等文献。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严谨的荟萃分析视为高证据级别;小型随机对

照临床研究、一般质量的荟萃分析、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视为稍低证据级别;非对照的单臂临床研究、病例报告和专家观点视为低证据级

别。本指南推荐意见由来自肿瘤科、肿瘤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

胸外科、放疗科、病理科、感染科、临床药理中心等科室的47位专家通过两轮

电子邮件审阅后决定,由75%~100%专家达成共识视为一致推荐,若为高证据级

别则为1类推荐;若为稍低证据级别则为2A类推荐;由50%~74%专家达成共识

视为部分专家推荐,为2B类推荐;由<50%专家达成共识视为专家分歧大,为3

类推荐。本指南的循证医学推荐级别分类详见表1。本指南供中国的肿瘤科医师

和涉及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诊疗的相关学科医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