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测试题含答案.docx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幼儿认为“早上就是到外面玩的时候”“上午是上课的时候”,这表明幼儿对时间的知觉依靠的是()
A.日历的变化
B.季节的变化
C.生活作息制度
D.钟表的行走
答案:C。幼儿初期,儿童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活作息制度来进行。他们根据生活中熟悉的、周围现象的变化,如“早上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晚上是睡觉的时候”等来感知时间。所以幼儿认为“早上就是到外面玩的时候”“上午是上课的时候”体现了其对时间的知觉依靠生活作息制度。
2.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答案:D。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这儿有个苹果”说明幼儿通过视觉等感觉器官,对苹果的整体属性进行了认知,体现了知觉活动。“真香”体现的是感觉中的嗅觉;“我要吃”体现的是一种需求;“这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事物的好奇与疑问,尚未形成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
3.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答案:C。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幼儿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根据老师的描述在头脑中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属于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思维
答案:B。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仍保留着直观行动思维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主要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早期;抽象逻辑思维在幼儿晚期才开始萌芽;辩证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幼儿期尚未出现。
5.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A.代词
B.名词
C.动词
D.语气词
答案:A。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代词。因为幼儿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经常会使用“我”“你”“他”等代词来指代自己和他人。名词、动词也是幼儿较早掌握的词汇,但使用频率不如代词高;语气词在幼儿语言中也有一定使用,但并非使用频率最高的。
6.儿童情绪的内隐性出现在()
A.幼儿初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晚期
D.小学生初期
答案:C。幼儿晚期,儿童情绪的内隐性逐渐出现。幼儿初期和中期,儿童的情绪往往表露于外,比较容易观察到他们的情绪变化。到了幼儿晚期,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情绪的内隐性增强。小学生初期情绪的内隐性进一步发展,但本题问的是出现在哪个阶段,答案是幼儿晚期。
7.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答案:B。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都属于自我体验的成分。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自我觉醒并非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常规概念。
8.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
A.移情
B.同情
C.分享
D.合作
答案:A。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当儿童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时,更有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同情是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和怜悯;分享和合作是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9.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A.破坏性
B.情绪性
C.目的性
D.情境性
答案:D。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情境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引发的,如争抢玩具、争夺空间等。当情境改变时,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停止。破坏性是攻击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情绪性在幼儿攻击性行为中有所体现,但不是最大特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时可能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10.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个别的心理特征
B.所有的心理特征
C.典型的心理特征
D.笼统的心理特征
答案:C。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而不是个别的、所有的或笼统的心理特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