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操作及原理,包括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加热氯酸钾制氧等实验方法。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相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为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前期学习中,已经对氧气的基本性质、制取氧气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掌握了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以及简单的制氧实验原理。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的安全意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实验结果直观、有趣时。学生的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包括试剂的取用、仪器的使用等;二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如何准确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三是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如何在实验过程中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四是实验结果的解释,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理解不够深入,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室通风设备、实验台、酒精灯、试管、集气瓶、导管、铁架台、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二氧化锰、镊子、火柴、计时器。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化学教学平台,用于发布实验指导、实验报告模板等。
-信息化资源:化学实验视频教程、在线实验操作步骤说明、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软件。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报告撰写。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
-教师展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如呼吸、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重要性。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那么如何实验室制取氧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讲解过氧化氢分解制氧的原理,展示实验装置图,讲解实验步骤。
-讲解加热氯酸钾制氧的原理,展示实验装置图,讲解实验步骤。
-讲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注意事项,如气体收集、加热方法等。
3.实践活动(20分钟)
详细内容:
-学生分组进行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正确。
-学生分组进行加热氯酸钾制氧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正确。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详细内容:
-举例回答:实验中如何控制反应速率?
-学生讨论:通过改变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等方法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举例回答:实验中如何确保氧气收集的准确性?
-学生讨论: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注意观察气泡连续均匀冒出,确保氧气收集的准确性。
-举例回答: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安全?
-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加热方法,避免直接加热试管底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距离,防止火灾。
5.总结回顾(5分钟)
详细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师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哪些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和加热氯酸钾制氧,过氧化氢分解制氧适用于制取少量氧气,加热氯酸钾制氧适用于制取大量氧气。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强调实验操作准确性和实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用时总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氧气的工业制取方法:介绍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如液态空气分离法,让学生了解氧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进一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以及氧气在医学、环保、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结合氧气制取实验进行讲解。
2.拓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