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倍的认识》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的认识》中的《倍的认识》。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倍”的概念,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学习如何通过乘法算式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3.运用直观模型(如数轴、方阵等)来理解和表示倍数关系。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倍的理解和应用。
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倍的概念,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以及运用乘法算式来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通过探究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对数的认识,发展数感,能够理解“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算式表达数与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应用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倍”的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逻辑思维:训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数之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算式来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具体包括:
-理解“倍”的含义:学生需要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如,6是3的2倍。
-掌握“倍”的表达:学生需要学会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倍数关系,如3×2=6,表示3的2倍是6。
-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能够将“倍”的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数量。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倍”的概念抽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倍”的概念相对抽象,难以直观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形等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倍数关系,例如,用相同数量的物品排成几排,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倍数关系。
-乘法算式的运用: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将倍数关系转换为乘法算式。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比如通过计算苹果的数量是橙子的几倍,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区分倍数关系:学生可能会混淆倍数关系和简单的乘法关系。教师需要通过比较不同的情况,帮助学生区分倍数关系和其他数学关系,例如,通过比较“3个4”和“4的3倍”的区别,让学生理解两者在数学意义上的不同。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数学教具(小棒、计数器)
-软件资源:数学教学软件(如数学练习软件)
-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数学教学视频、在线练习题库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练习题巩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经验。
-回顾旧知:回顾之前学习的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例如“2×3=6”,为引入“倍”的概念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引入“倍”的概念,解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介绍如何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举例说明:
-举例1: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籽,问: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籽?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3×2=6,并解释这是3的2倍。
-举例2:有4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5个球,问:4个盒子一共有多少个球?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4×5=20,并解释这是4的5倍。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生活中的倍数关系,并分享讨论结果。
-实物演示:使用小棒或计数器,让学生亲自操作,理解倍数关系。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练习题1:在练习本上完成一些关于“倍”的乘法算式题目。
-练习题2: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小红10岁,小明多少岁?”
-游戏活动:进行“找倍数”游戏,学生轮流说出一个数,其他学生找出它的倍数。
-教师指导:
-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倍”的概念。
-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倍”的概念,以及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倍数关系。
-反思:让学生思考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鼓励他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一些关于“倍”的乘法算式和实际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