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烹调技艺》 知识要点 项目四 组配工艺.docx
P1: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菜肴组配工艺。
P2: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菜肴组配原则、菜肴组配工艺和宴席菜点的构成。
P3:菜肴组配工艺,有两层含义:
一是烹饪原料之间的搭配,即将经过选择、加工的各种烹饪原料,按照一定的规格质量标准,通过一定的方法,组配成可供直接烹调的完整菜肴的工艺过程,饮食业称为“配菜”。
二是菜肴之间的组合,即将烹调后的菜肴精心组织和搭配,成为一定规格质量的整套菜肴的工艺过程。
P4:单一菜肴的原料构成包括主料、配料和调料。
主料在菜肴中作为主要成分,占主导地位,是突出作用的原料。通常占60%的比重。是反应菜肴的主要营养与主体风味指标。
配料在菜肴中作为主要成分,占主导地位,是突出作用的原料。通常占60%的比重。是反应菜肴的主要营养与主体风味指标。
调料是调和食物风味的一类原料。
P5:菜肴的组配有三类,分别是单一原料菜肴、多种原料菜肴和主辅料菜肴。
单一菜肴原料组配工艺,简称“配菜”。是指把加工成形的各种原料加以适当的配合,使其可烹制出一份完整的菜肴的工艺过程。
单一原料菜肴没有配料,只有一种主料且对原料要求较高,新鲜,质地嫩。
例如清炒虾仁、清蒸鱼、葱油海蜇等。
P6:多种原料菜肴的原料品种两种或两种以上,每种原料数量大致相等,无主辅之分。
如三色鱼丸、植物四宝、素三样等。
P7:主辅料菜肴的菜肴中有主辅料,并按一定的比列构成,主料多为动物性原料
如肉末豆腐、宫保鸡丁、五彩虾仁等。
P8:单一菜肴组配比较常见,组配工艺是菜肴品种多样化的基本手段,其作用是:
确定菜肴所用的原料,进而确定菜肴的成本和售价;
奠定菜肴的风味基础;
确定菜肴的营养价值。
P9:色彩是反映菜肴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菜肴的风味特点或多或少地通过菜肴的色彩被客观地反映出来,从而对人的饮食心理产生极大的作用。
菜肴的色彩可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两类。通过色调来表示菜肴色彩的温度感。在色彩的7个标准色中,近于光谱红端区的红、橙、黄为暖色;接近紫端区的青、蓝、紫为冷色;绿色是中性色。
所谓冷、暖是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的。如紫色在红色环境里为冷色,而在绿色环境里又成为暖色;黄色对于青、蓝为暖色,而对于红、橙又偏冷。
P10:菜肴色、香、味、形组配规律一般是以菜肴加工者和菜肴食用者的感觉为主。
如给人以结晶、柔嫩、清淡之感的清汤鱼丸;
如当白色炒菜油芡交融、油光发亮是,则给人一种肥浓之感的芙蓉银;
如给人淡雅、脱俗之感的紫菜蛋汤等。
P11:菜肴在组配时,要考虑色彩的组配形式,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单一色彩菜肴组成菜肴的原料由单一的一种原料色彩构成的,如单炒蔬菜、清汤鱼丸等。
同类色彩菜肴也叫“顺色配”。所配的主料、辅料必须是同类色的原料,他们的色相相同,只是光度不同,可产生协调而有节奏的效果,这类菜以暖色调为主
。如韭黄肉丝、糟溜三白等。
P12:对比色菜肴也叫“花色配”、“异色配”。把两种不同色彩的原料组配在一起,这类菜肴组配时色差要大,突出视觉差异。可采用主红陪黄绿,主白陪绿红等。
多色彩菜肴组成色彩是由多种不同颜色的原料组配在一起,其中以一色为主,多色附之,色彩艳丽,总体调和。如三色鱼丸、五彩鱼丝、炒时蔬等。
P13:香味是通过人们的嗅觉感官感知物质的感觉。研究菜肴的香味,主要考虑当食物加热和调味以后才表现出来的嗅觉风味。
原料都具有独特的香味,组配菜肴时要熟悉各种原料的香味,又要知道其成熟后的香味,注意保存或突出它们的香味特点,并进行适当搭配,才能更好地掌握香味组配规律。
菜肴香味组配要遵循的一般规律:
1主料香味较好,应突出主料的香味。主料的香味为主,辅料、调料衬托,如“滑炒鸡丝”。
2主料香味不足,应突出辅料的香味。如鱼翅味淡,需用鸡腿,鸡脯等原料增味。
3主料有腥膻异味,可用调味品掩盖。
4味相似的原料不宜相互搭配。原料的香味比较相似,配在一起反而使主料的香味更差。如鸭与鹅、牛肉与羊肉、南瓜与白瓜、白菜与卷心菜等。
P14:口味是通过口腔感觉器官—舌头上的味蕾鉴别的,是评价中国菜肴的主要标准,是菜肴的灵魂所在,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菜肴口味组配的规律有以下三项:
1突出主料的本味。就是以清淡咸鲜为主,所用调味品较少,用盐量也少,汤菜一般含盐量在0.8%,爆、炒等菜肴含盐在2%左右。
2突出调味品的味道。所用调味品较多,以复合味较多。
3适口与适时规律。根据各地风俗、风味特点、口味、时令季节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味觉习性,才算是好口味。
P15:菜肴原料形状组配时,遵循以下规律:
1.根据加热时间来组配。菜肴的形状大小必须适应烹调方法
2.根据料形相似来组配。主、辅料的形状必须和谐统一、相近相似,根据烹调的需要确定主料的形状,从而确定辅料的形状。
3.辅料服从主料来组配。配料形状大小不能超过主料、形状要类似,如荔枝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