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正数与负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docx
2.1正数与负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2.1正数与负数”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规则。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正数与负数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通过正数与负数的引入,学生能够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对立面,发展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正负数的运算练习,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运算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运算规则,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及运算规则掌握。
难点:正负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和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如使用温度计、高度计等。
2.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负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3.设计多样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正负数,如预算、运动成绩等,以突破难点。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帮助,共同解决困难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包括本节课所需的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温度计、高度计等实物教具,以及与正负数相关的图片和图表,以辅助学生理解概念。
3.教学课件:制作PPT或黑板板书,包含正负数的概念、性质、运算规则等内容。
4.实验器材:如果教学计划中包含相关实验活动,提前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安全性和可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吗?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正数和负数是表示数量关系的两种不同符号,它们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温度、海拔、经济收入和支出等。
二、新课讲授
1.正数的概念
-老师展示温度计和高度计等实物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正数的表示方法。
-学生观察并回答,老师总结:正数用正号“+”表示,表示大于零的量。
2.负数的概念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温度计上的温度为-5℃,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负数用负号“-”表示,表示小于零的量。
3.正负数的加法
-老师通过实例讲解正负数加法的运算规则,如:3+(-2)=1。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正负数的减法
-老师讲解正负数减法的运算规则,如:3-(-2)=5。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5.正负数的乘法
-老师讲解正负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如:3×(-2)=-6。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6.正负数的除法
-老师讲解正负数除法的运算规则,如:3÷(-2)=-1.5。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练习
1.老师出示一系列正负数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老师请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实际应用
1.老师展示生活中与正负数相关的问题,如:某同学一周内收支情况。
2.学生根据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负数的概念、运算规则及实际应用。
2.学生回顾所学,加深对正负数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正负数的概念、运算规则及实际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正负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例如,电流的流向可以用正负数表示,正电流表示电流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负电流表示相反。
-正负数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例如,海拔高度可以用正负数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为正数,海平面以下的高度为负数。
-正负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例如,财务报表中的收入和支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收入为正数,支出为负数。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或在线资源,了解正负数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或挑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正负数在日常生活和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实例。
-建议学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