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
授课课题: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授课班级: 19级机电
使用教材: 《机械制图》王幼龙主编
授课教师: 董聪利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机械制图
项 目
第三章第二节
课题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课型
理论
授课班级
2019机电
授课时间
第5周(1)
课时
1学时
授课教师
董聪利
学习 目标
专业能力
1.掌握三面投影体系的名称与关系;
2.掌握的三视图的形成方法
3.掌握三视图的关系及投影规律
核心能力
1.掌握正投影法是提高看图和绘图能力的关键。
2.通过课堂学习练习,使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以致用,能独立分析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教学重点
三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投影规律和方位关系
教学 难点
1.三视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
2.三视图间的前后方位的判断。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上课学生,性格活泼,对学习实际的操作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表现欲望,比较喜欢团队的学习形式,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但是理论基础较差,表达能力欠缺。?
2.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物理和数学,有一定的空间立体感,但总的来说基础较薄弱。但是三视图的形成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不会困难,教学要求落实到正投影法绘图能力上,反复练习,提高绘图能力,学习内容不复杂,要防止轻视学习,提倡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自学法、演示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 流程
一、组织教学―――做好铺垫
二、诗句导入―――导入任务
三、新课讲授―――学习新知
四、课堂小结―――激发想象
五、课堂作业―――引导探究
六、拓展延升―――拓展升华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组织策略
采用自主学和教师指导、集中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突破策略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引入案例、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小组竞赛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突破方法是利用机械图样图例,讲练结合,通过学生的不断练习完成学习任务,解决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策略
1.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
2.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学生自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媒体策略
1.课程导入:让学生了解三视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多媒体课件:更直观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过程;
3.教学模型:让学生直观理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
4.学习任务书:指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5.拓展延伸任务书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拓展和提升;
教学评价策略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详见“九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
及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准备
(1)检查电脑、网络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检查教学资源(课件、评价标准、学习任务书等)。
(3)检查学生出勤,督促学生整理仪容仪表(包括佩戴胸卡)、提示手机关机。
(4)组织和指导学生分组(综合考虑每组学生个性特征,每组成员尽可能搭配合理)
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提前进入上课状态。
组织教学
课前5分钟
准备工具静心上课
班长点名
复习与新课导入:5分钟
(1)通过太阳光和灯光引导学生回答投影法的分类和投影特性。
(2)通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节课内容。
教师引出学习目的及重点、难点
(1)回顾上节内容,小组互相提问;
(2)小组讨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说明的问题;
(3)小组讨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哪些?并派代表回答
(4)理解并明确任务书要求。
二、复习旧课
投影法的分类
2.正投影的基本性质
巩固上个课时的内容。
三、导入新课
(一)设疑导入
读诗并思考诗人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分析从这首诗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看事物要从多方面来看。
(二)任务分析
让学生看书回答
1.为什么要建立三面投影体系?
2.三面投影体系有哪三个面?
3.明确什么叫视图和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4.三视图的位置关系及投影规律
由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内容:30分钟
多媒体演示
启发学生思考:
哪些知识已学过?哪些是新知识点?
归纳:
三个投影面是哪三个?
启发引导:
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就好似室内的一角,像相互垂直的两堵墙和地板那样,构成一个三投影面体系。
多媒体演示
启发教学:
三投影面分别有哪几根轴?让学生看书回答
问:
三根轴的交点称为什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