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第1课时核心素养教案含反思.docx
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买东西的学问》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识别商品信息,掌握购物技巧,以及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法律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消费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购物经历,但对商品信息的识别、购物技巧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因此,本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帮助学生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
核心素养分析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理解并认同国家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
2.道德素养:培养诚信消费、合理消费的道德品质,尊重商家的合法权益。
3.法治观念: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4.健全人格:培养独立思考、理性消费的人格特质,学会在面对消费诱惑时保持冷静。
5.责任意识:认识到作为消费者应承担的责任,如索要发票、合理维权等。
教学重点
学会识别商品包装上的重要信息。
掌握避免购物小麻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网购的利弊,学会识别网购中的潜在风险。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商品包装样本(食品、服装、文具等)
观察记录表
网购案例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关于购物陷阱的小视频,该视频应包含一些常见的购物误区和陷阱,以引发学生对购物学问的兴趣。
2.引出主题: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购物时遇到的麻烦或困惑?比如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或者对商品信息不了解而上当受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买东西的学问》,帮助大家避免这些购物陷阱。”
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购物陷阱的危害性。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购物经验和困惑,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明确方向。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板:学会看包装
1.购物任务介绍:教师介绍班级联欢会购物任务,如为联欢会采购零食、饮料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商品。
2.案例分析:展示两种零食包装,一种是正规厂家生产、信息完整的商品,另一种是信息不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商品。引导学生识别哪种可以购买,哪种不可以购买,并说明理由。
3.观察记录:任选一类商品(如零食、饮料等),让学生收集其商品标签、外包装、说明书等,比较同类产品中的共同信息,并完成观察记录表。
4.标志识别:展示常见商品标志(如QS、ISO、绿色食品标志等),引导学生识别其含义,并了解这些标志对商品质量的保障作用。
第二板块:避免购物小麻烦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购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纠纷,如商品质量问题、退换货难等,并提出避免方法。
2.小贴士总结:教师总结购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三包”卡,选择正规厂家产品等,并强调这些事项的重要性。
3.法律知识介绍: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发票的规定,强调发票作为购物凭证的重要性,以及保存发票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4.网购话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网购的优缺点,如方便快捷但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然后提出网购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信用、销售量、顾客评价等),并强调网购时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
5.分享经验:邀请有网购经验的同学分享网购经历,包括成功的购物体验和遇到的纠纷及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提出网购时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购物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购物时的选择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商品包装上的关键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商品包装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识别商品质量标志的方法,提高购物时的辨别能力。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购物指南,帮助他们避免购物时的常见陷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让他们了解发票在购物维权中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网购的特点和风险,提高他们的网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经验,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他们的网购技巧和维权能力。
三、课堂练习
1.情境模拟:设置购物情境(如超市购物、网购等),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识别商品信息,避免购物陷阱。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