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2例的的疗效观察及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2例的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关键词】 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及术后护理要点,为临床子宫肌瘤的治疗及术后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及护理要点,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单发肌瘤8例,多发肌瘤2例。肌瘤中肌壁间肌瘤2例,浆膜下肌瘤7例,阔韧带肌瘤3例,同时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22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均获成功,剔除肌瘤17个,肌瘤直径1~9 cm,平均68 cm。术中失血量15~30 ml,手术时间1~3 h,术后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2~7 d,平均43 d。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是有效保留子宫的手术。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促进术后恢复重要方法。
[关键词] 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20%~30%[1-2]。治疗子宫肌瘤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切除术[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应用的广泛开展和重视子宫的生理功能以及身体的完整性,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日益增加。作为微创手术科的经典术式,从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我科2002年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腹腔镜技术对22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同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子宫肌瘤患者, 年龄23~46岁,平均3618岁。其中单发肌瘤16例,多发肌瘤6例;肌瘤中肌壁间肌瘤4例,浆膜下肌瘤16例,阔韧带肌瘤2例。术前所有病例均经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证实为子宫浆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肌瘤个数 5个,肌瘤直径 9 cm,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按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个步骤进行,脐孔穿刺点于4点处作一约1 cm的切口,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充入CO2气体后改头低足高位,气腹压力为1 6 KPa,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镜。在双侧骼前上棘内侧约3 cm处各穿刺5 mm Trocar为操作孔。探查盆腔脏器有无粘连及子宫肌瘤的大小及数目。粘膜下肌瘤直接单极电凝肌瘤蒂部,切除肌瘤。壁间肌瘤者助手将举宫器向前向上举起子宫,分离双侧子宫动脉,可见明显的子宫动脉搏动,电凝子宫动脉。切开肌瘤表面隆起最突出的部位,直达肌瘤表面,分离肌瘤,用大抓钳钳住肌瘤并向外牵拉,边旋转边向外牵拉,用电凝切断结缔组织、切除肌瘤,切下的肌瘤用电动子宫旋切器旋切后取出。
13 围手术期护理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术前1 d告知患者麻醉法、手术时间,备皮、灌肠、插尿管等。使患者了解手术的更多知识,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焦虑情绪。并介绍手术成功病例及手术医生的技术,使患者消除不安情绪,保持患者身心处于安全状态,接受手术。术前用025%碘伏擦洗阴道后穹隆和阴道前后壁及宫颈3~4次,并且于阴道内置放灭滴灵栓一枚。对阴道出血淋漓不净者给予抗炎止血治疗。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30 min。术后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及出血情况。
2 结果
22例手术均获成功,剔除肌瘤29个,肌瘤直径1~9 cm,平均68 cm。术中失血量10~20 ml,平均60 ml,手术时间30~180 min。术后住院时间2~7 d,平均43 d。本组无中转开腹,无脏器损伤、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形态规整,肌层回声均质,内膜线居中。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满意。
转贴于权威期刊 http://本文由权威期刊WWW.QWQK.CN收集整理。
3 讨论
此手术通过腹壁的小切口置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改变了开腹暴露腹腔及肉眼直视下操作的传统手术方式,且随着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的安全性也得到提高。腹腔镜手术以对腹腔干扰轻、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赢得了患者对手术的依赖和满意。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取决于患者症状、子宫肌瘤的生长速度及患者的生育状态[1-2]。腹腔镜下肌瘤剔除的手术指征:浆膜下肌瘤以及中等大小的单发肌壁间肌瘤(单发或多发子宫浆膜下肌瘤,肌瘤最大直径≤10 cm,带蒂肌瘤最为适宜;单发或多发子宫肌壁间肌瘤,肌瘤直径最小≥4 cm,最大≤10 cm;多发肌瘤者肌瘤数量≤10个),术前已经除外肌瘤恶变之可能[3]。由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不能象开腹手术一样可以触摸子宫发现较小的肌瘤,术前应常规B超检查,了解肌瘤的
显示全部